不管什么地方,立足实际发挥本地区比较优势,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把优势看准、用好、用足,才能激发“乘数效应”。
最近,社交平台上一些网络博主扎堆去联合国“打卡”的新闻备受瞩目。但,与他们名为“开会”实则参观的经历不同,我们是真真切切把会议开到了联合国。
据报道,12月2日至13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开。4日当天,在大会“中国馆”举办的主题为“推动生态脆弱区绿富同兴 探索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路径”边会活动上,宁夏代表中国在联合国舞台向世界全方位展示宁夏防沙治沙技术和成果,传播推广荒漠化防治“中国智慧”和“宁夏经验”。
无独有偶,在11月底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上,宁夏同样有两项经验精彩亮相——“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和葡萄酒产品碳足迹研究,以及通过碳交易机制提高农村地区畜禽粪便利用、分布式光伏等项目收益的案例”和“闽宁镇‘绿电小镇’24小时全绿电供应案例”受到广泛关注。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今日的经验之谈,都是由往昔的艰辛求变、不懈奋斗浇灌而成。
回看宁夏治沙路,就是一条不愿囿于现状的求变路。曾经的宁夏,三面环沙、万里黄龙。几十年来,一代代治沙人探索利用麦草、柳条、卵石等,在流沙上插立麦草方格来固定沙丘,并沿着铁路沿线,逐步构筑起“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草方格扎下去,流动的沙丘止住了脚步;封山禁牧牛羊赶进圈舍,固沙的林草长了出来;依托饲草经济,进行生态循环发展……现今的宁夏,连续二十年实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更在防沙、治沙之上,依托沙区独特的光、热、土等资源优势大做文章,让昔日的沙害“为我所用”、聚财生金,走出了一条更为广阔的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之路。
再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和闽宁镇“绿电小镇”的成长轨迹,他们的发展嬗变又何尝不是经由思路之变、体制之变、实践之变而一一获得?
有变才有得。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宁夏地处西北干旱地区,在区位、交通、文化、生态资源等方面与发达省份甚至是邻近省区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看似发展资源少、空间小,但思路一变,日照时间长也可以是“光”源充沛,常年刮风也能看作是“风”能富集,毗邻沙漠自然可以用沙之利,干旱少雨又能成就葡萄酒的“当惊天下殊”,好气候的“凉爽资源”同样可转化为“热门产业”……
会变、能变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能力。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来实现。不管什么地方,立足实际发挥本地区比较优势,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把优势看准、用好、用足,才能激发“乘数效应”,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潜在优势到发展成效的有效转换。然而,没有全局眼光,往往难以认识和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只有敢于探索、善于求变,能“从全局谋划一域”,在横向比较中认清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长处,找准发展的着力点,扬长避短、变短为长,因地制宜加强区域协作,才能不断增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确保一域和全局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也才能打造出更多令人自豪的“宁夏经验”,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甚至于,在回答“世界向何处去”之问时力所能及贡献出一份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让更多“宁夏经验”走向世界,我们已经在做,未来依然会有许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