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庄规划推行过程中,如何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如何进一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普法时如何让村民愿意听、听得进?11月25日至28日,记者行走在吴忠市各村镇,记录了3个村庄各具特色的基层治理故事。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三尺巷,长约100米、宽约3米,位于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曾是一条宽约2米的“断头路”。
2021年,韦桥村村委会决定将它改造为双向畅通的观光巷子,以丰富村里的旅游业态。由于巷子偏窄,需要路两边23户村民让出一部分居住面积,将其扩至3米左右。但这一规划,起初并没有得到村民的理解。“土地出让为什么没有补偿?”“巷子改造跟我有啥关系?”“改造后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吗?”面对村民的顾虑和疑问,韦桥村“法律明白人”骨干陈丽娟与村委会召集“法律明白人”团队,深入分析,总结出“政策宣讲不到位”“群众参与感不足”“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了解”,是项目进展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为解决这3个“拦路虎”,陈丽娟带领团队走家入户,逐户宣讲政策,详细解释村级旅游项目规划带来的收益和好处,让村民了解到打造旅游街巷有利于村子的长远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陈丽娟引用六尺巷的典故,将情、理、法结合起来劝解村民:“路通了,大家的生活也会更好,村里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支持和贡献。”最终,23户村民相继同意按整体规划让出位置,签订转让协议,并自发将后院杂物腾空,向外让出约三尺宽的巷道,村级旅游项目成功实施。
如今,三尺巷已经成为韦桥村最具特色的景点之一,吸引游客的同时,也提升了村民收入。韦桥村探索形成基层治理“听、辨、劝、借、让、和”的“三尺巷工作法”,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秦桥村里唱秦腔
在吴忠市利通区古城镇秦桥村,有一个由村民自发成立的“秦风艺术团”,开展秦腔等多种形式的表演,目前固定团员42人,其中5人是村里的“法律明白人”,团长张进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村民的物质生活大有提升,如何进一步丰富村里的文化生活?我想,既然大家喜欢听故事、看节目,我们就把法律内容编进节目里,寓教于乐,宣传效果会更好。”张进退休前曾担任文化站站长,演奏过二胡、编写过快板和小品,退休后,他组建了“秦风艺术团”,一开始是想着发挥余热,丰富老年人的生活。2019年,张进成了秦桥村“法律明白人”,从此便试着将法律宣传与文艺创作融合起来,通过编排法治文化作品等形式,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至今,“秦风艺术团”已组织开展了“普法维权在身边”系列文化活动,创作《扫黑除恶在行动》《说媒》等作品,演出足迹遍布周围乡镇,被吴忠市评为五星级文艺团队。秦桥村先后获得自治区文明村、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四季普法”零距离
“大家应该在新闻上听说过,最近有很多老人遭遇诈骗,多则几十万元,少则几千元,到底怎么回事呢,其实就是被忽悠着把养老钱买了假冒的保健品……”11月28日,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法治文化广场上,孩子们在冬日暖阳下玩耍,老人们悠闲下棋聊天,来往的路人在法治文化宣传长廊下驻足学习,“法律明白人”马英邦正在为村民科普如何防范养老诈骗。
近年来,弘德村深入开展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将网格员、人民调解员、村“两委”班子成员统一纳入人才库,从这些人中选精选优,发挥好熟人熟地的优势,通过一个人影响到一个网格、一条巷道、一个村组。
“法律明白人的职责就是当好法律法规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村情民意的传递员,用法律服务群众。”弘德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克银说。在向村民普法的过程中,弘德村的法律明白人坚持按需普法:夏季酷暑,给村里孩子说说防溺水;春秋物候干燥,就给村民们讲讲防火灾;冬闲之际,电信诈骗容易发生,那就聊聊村民应该怎么提高警惕、谨慎下载陌生软件……总之,村民需要什么,法律明白人就普及什么。如今,弘德村已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建设有声有色。
近年来,吴忠市大力推进全民普法工作,利通区被确定为全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地区,3个村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1个村入选“自治区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法治文化阵地入选“宁夏黄河法治文化带示范阵地”,该市公民法治宣传教育普及率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