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这是总书记对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摆在首位的要求,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族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国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更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腰杆硬胆气壮的最强大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筑梦者、追梦者、奋斗者、圆梦者,是民族复兴使命的合格担当者和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别的任何力量,能够担负起领导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四个认同”。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要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新时代民族理论创新成果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和历史基础。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凝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保卫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源自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等五个方面深入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深刻指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
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中国国家属性的认同体系。处理好个人与祖国的关系,需要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处理好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需要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处理好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需要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处理好前进方向与领导力量的关系,需要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处理好民族复兴与必由之路的关系,要不断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对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具有重要的心理支撑和精神支撑作用。
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在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浸润各族人民心灵,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厚植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物质支撑。共同思想政治基础需要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要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促进各地区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要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加强边疆和民族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有序推动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