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阎晓阳:

携“宁夏造”提琴捧回国际大奖

本报记者 马 楠 王 洋 白 茹 文/图

“追逐梦想从来都不晚,这份热爱与执着也在日常生活中激励着我前行。”看到父亲多年的坚持和奋斗取得的成绩,女儿阎瑾感叹道。

对阎晓阳而言,每一把琴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他竭力用双手赋予他们美妙的音色和灿烂的生命力。

瞧!这只琴就是此次取得卓越工艺奖的中提琴。

阎晓阳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确保琴柜中每把提琴处于最佳状态。

前不久在美国举行的第25届国际提琴制作大赛上,宁夏银川制琴师阎晓阳携一把手工中提琴,从世界40多个国家451名制琴师的1000多件作品中胜出,取得卓越工艺奖。

这是宁夏目前在此类国际赛事中获得的最高奖项,阎晓阳也成为我区参加国际制琴比赛第一人。

12月6日,记者在银川阎晓阳家中见到了载誉归来的阎晓阳。“在权威比赛中获奖是每个制琴师的梦想,这也是我个人取得的最好成绩。”为国争光的喜悦浸润着在场每个人。

“半个月前,我和女儿经历19个小时旅程飞抵大洋彼岸,下榻后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地调音柱、抛光琴面。”谈起参赛经过,阎晓阳终生难忘。国际提琴制作大赛声望很高,相当于制琴业的“世界杯”,前来参赛的每个选手都全力以赴对待比赛中的每个环节。阎晓阳谨慎到琴身上不留下一枚指纹,力争让打磨了3个月的作品以最完美的状态呈现。

从陈列室里的橱窗中,阎晓阳取出此次获奖的琴,橙红色的琴身光滑通透,木质琴体上的花纹年轮纹理清晰,彰显着非凡的工艺水准。隔壁一间10平方米的屋子是阎晓阳的工作室,他每天要花费七八个小时在这里研究制琴所涉及的美学、力学、桥梁学等知识。工作室一面墙上挂满了制琴工具,另一面是照片墙,展示着他近10年间赴意、美等国六次参加国际比赛的点滴。

1957年出生的阎晓阳在父亲的熏陶下从小热爱音乐,14岁那年,父亲用16元钱购得一把小提琴。“起初没有琴弓,用一把二胡的弓代替。我们兄弟五人爱不释手,轮到我好难。”据阎晓阳回忆,他因此萌生了自制小提琴的想法。

3年后,擅长木工的阎晓阳自制了人生中第一把小提琴。“虽然音质不尽如人意,但总算迈出了第一步。”此后,手工小提琴一直作为爱好伴随阎晓阳。直到2017年退休,阎晓阳终于达成夙愿,拜国际制琴师常忠秋为师,踏上专业制琴路。“随着这些年中国制琴师在世界比赛中频频获奖,我国制琴技术逐步被世界认可,这是我与祖国的骄傲。” 阎晓阳说。

今年初,在女儿阎瑾的协助下,阎晓阳开通了微信视频号“晓阳制琴”,制作、油漆、装配……妻子拍摄、女儿剪辑,一家人合作记录。“原以为这是个冷门领域,没想到发布的34个原创视频获得了60多万播放量。”阎瑾说。

“怎样判断一把提琴的工艺质量?”

“木材选择如何影响音质?”

……

视频发布后,阎晓阳时常收到网友提问,他耐心详细地在线答疑。“参赛这些年,我结识了不少制琴师,这些国际大师从不曾对我保留经验,我又怎会吝惜传与他人?”阎晓阳说。

看到父亲取得骄人成绩,“90后”的阎瑾说:“追逐梦想从来都不晚,这份热爱与执着也在日常生活中激励着我前行。”

--> 2024-12-13 本报记者 马 楠 王 洋 白 茹 文/图 阎晓阳: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42905.html 1 携“宁夏造”提琴捧回国际大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