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林科学院坚持“四个面向”,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聚焦自治区“六特+N”产业、种业振兴行动和生态建设,以开展“规范化管理年”活动为抓手,不断提升科研攻关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做好科技服务,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为路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成果留在百姓家,推动实现科技强、产业兴、农民富。全年组织实施440个科研项目,到位竞争性项目经费1.16亿元,同比增长12.4%。25项科研成果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占全区农业类获奖数的54.35%。125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金额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达到1252万元。
■ 谋划改革实现突破
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自治区有关精神,吃透“上情”、深入基层调研摸清“下情”、召开座谈会掌握“内情”、到兄弟农科院考察了解“外情”的基础上,深入谋划农林科研制度机制改革,推动构建以成果转化应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成立院科研改革工作专班,组织5个课题小组分别研究思路举措,制定《宁夏农林科学院进一步深化科研制度机制改革方案》,以科研管理改革为切入点,在科研项目实行企业化管理、完善以成果转化运用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扩大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自主权、强化学科交叉研究及合作攻关求突破等方面有突破性改革。
■ 科研成果喜获丰收
从严治院、自由发展,开展“规范化管理提升年”活动,出台《关于聚焦“六特+N”产业以新质科技力支撑农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不断推动管理服务工作过程化、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奖的25项科研成果中,自然科学奖荣获2个一等奖中的1项、二等奖2项,获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以第一主持单位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1项;“盐碱地微生物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入选全国百项重大科技成果与千项优秀科技成果汇编,“滩羊基因鉴定技术专利产业化”和“耐除草剂水稻专利及产业化”两项成果转化入选自治区专利转化运用十大典型案例;“宁粳43号”在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优粳稻”之首。
■ 种业振兴取得佳绩
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品良制“六良”系统集成,破解关键技术难题,大力实施“单产提升行动”,春小麦、玉米、大豆分别创造731.34公斤、1382.35公斤、335.62公斤高产新纪录;耐盐碱水稻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万亩连片示范攻关亩产达473.7公斤,打造了西北内陆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样板田”。“宁葡1号”等3个鲜食葡萄品种获植物新品种权;成功破译黑果枸杞全基因组,填补国际空白;集成设施辣椒、青花菜轻简高效生产技术模式2套;培育成国审水稻新品种“宁育104”,与福建农科院合作选育的“闽宁1号”品质首次达到国家标准优质米一级;与福建农林大学联合培育出宁夏首个非转基因耐除草剂水稻“闽宁2号”亩产达764.5公斤;春小麦新品系HJ437在中度盐碱地种植亩产达462.86公斤。
■ 成果转化按下“快进键”
先行先试,以改革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运用,3个科研团队率先“技术入股”落地3家企业;联合中国银行在全国第一个推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贷”专属金融产品,已有4家企业办成贷款、金额2800万元。去年以来,农科院先后4次组织线下成果拍卖会,经验做法被自治区知识产权局作为典型案例上报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年实现成果转化125项、1252万元,较去年同比分别增长97%、27%,转化金额连续3年实现“三级跳”,带动技术合同认证登记220项、1.36亿元。在2024年科研成果第二次拍卖会上,携手福建农科院共同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种“闽宁1号”,以66万元的价格落槌,溢价6万元,在线上以“直播带货”方式,向涉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展示推介12项科研成果,与13家企业达成成果转化意向。
■ 科技服务推广接地气
建立“三步法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八种模式”,组建23个科技服务团158名专家以“343”工作法(“驻村集中服务、及时跟进服务、线上随时服务”三种方式,落实“联合当地科技人员共同服务、公开服务团信息方便服务、包干解决技术问题主动服务、分级分类开展培训拓展服务”四个服务,践行“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三步工作法)下沉22个县(市、区)和葡萄酒园区,指导服务800余家企业(合作社和种养户),帮助解决问题940多个,打造了“不走的科技服务团”。联合自治区党委农办在海原县召开全区旱作雨养作物高效种植技术观摩推广现场会,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支撑谷子糜子等作物产量由传统种植模式下的100kg/亩提高到500kg/亩以上,签订了6项、种植5000亩的推广协议。全年指导企业、种植大户使用新技术94项、新品种156项、新装备19个,示范推广面积23.2万亩。解决“12345平台”推送帮助解决问题和困难22个,收到了平台转来的感谢信。
■ “开放办院”借智提升科研水平
所有项目与大院大所合作,一个项目对接一个企业。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冯起、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开展实质性项目合作,聘请赵春江等5名院士为合作导师,带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更好发挥作用。与昆明理工大学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申报“枸杞活性成分对视网膜病变防治作用”项目开展攻关;联合北京体育大学研发高附加值功能性枸杞运动功能饮料等产品。获批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2项,培训7国外籍科技人员42名。与宁夏电信联合举办“数智AI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暨乡村全面振兴”论坛,参加“第三十一届杨凌农高会”“大湾区(广东)农业科技论坛”等,宣传展示科研成果。获批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西北中心银川试验站,联合上海农科院、福建农科院共建“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实验室”。依托院6个科研基地开展科研试验121项,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98个,建立核心示范区13.2万亩,辐射带动150万亩。
■ 寓管理于服务聚集人才
年初,首次主动出击“寻求人才”,赴中国农业大学等13所“双一流”高校上门招才纳贤,引进重点学科和急需紧缺专业博士13名,预引进优秀在读博士3名。为近3年到岗博士连续3年每年提供不少于5万元的科研经费,选派22名年轻科技工作者到大院大所跟班学习6个月,全院60%的自主创新项目是45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担任主持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与自治区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联合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培养1名院士。今年有2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3人获得“塞上英才”、自治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青年科技托举人才称号,2名年轻科技工作者竞聘为自治区葡萄产业首席专家。完善人才评价、绩效管理等机制,发挥以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稳定科研队伍。完善院学科带头人选拔使用管理办法,对连续两年考核为第三的取消资格,作用发挥不到位的予以劝退。完善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工作办法,持续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确保科研人员每周科研学术活动时间不少于4/5。
■ 打好打赢“百日攻坚战”
从8个方面提出攻坚的重点任务27项,开展“百日攻坚战”科研业绩大比拼,以争取竞争性项目为重点,全力打好“百日攻坚战”。主动与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对接,农科院作为第一主持单位,于11月首次竞争获批面向沿黄九省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资金2500万元;12月初竞争获批针对宁夏及六盘山地区的2025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3项、资金910万元。敢“啃硬骨头”,依法稳妥有序收回自1994年自发移民承包转包的79户2307.95亩国有土地用于科研试验,并收回43户历年欠缴承包费87.91万元上缴自治区财政,有效避免了国有资产流失,解决科研用地不足的问题,确保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