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固原市原州区委组织部以开展“组织工作新担当新作为”实践活动为抓手,通过培养年轻干部、“组团式”帮扶、跨村交流任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深化农村“两个带头人”工程,为原州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选育培优锻造年轻干部队伍
近年来,原州区坚持把年轻干部培养摆在重要位置,从教育培训、实践磨砺、严管厚爱三个方面给年轻干部压担子、搭台子、给位子,努力打造一支当下有活力、发展有潜力、未来有竞争力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
2021年原州区招录的选调生张倩,在张易镇驼巷村担任2年村支书助理。到村任职期间,她自觉跟随村“两委”加强学习,定期到脱贫户、监测户家中走访,详细了解困难人员的健康状况和生活基本情况。在一点一滴地积累中,她与村民越来越熟络,对基层工作越来越熟悉,为后续工作打牢了基础、筑牢了根基。
2024年8月,经考察推荐,张倩担任原州区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主要分管“山水工程”项目、土地要素保障、耕地保护等多项业务工作,虽然她是国土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但是对于分管业务的政策、工作流程等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在组织的悉心帮助和培养下,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大力支持下,她转变角色,从“业务小白”迅速成长为“业务能手”。
原州区通过“储一批、提一批、挂一批”的方式培养年轻干部,推荐储备优秀年轻科级干部61名、一般干部83名。同时,大力实施一线培养计划,把69名年轻干部充实到乡镇(街道)成长历练;下派89名年轻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切实提高处理复杂问题和群众工作能力。选配102名政治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担任新招录公务员“导师”;14名新招录公务员到信访部门挂职锻炼,20名年轻专业技术干部到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交流学习。聚焦干部专业不对口、不适宜现职等问题,实施“专业归位”工程,26名优秀年轻干部转任回归专业岗位。
“组团式”结对帮带注入新动能
12月17日,原州区人民医院环境整洁有序,医护人员忙碌地为患者提供细致周到的医疗服务。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组团式”医疗帮扶专家周梅和师卫华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不仅在医疗救治一线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服务,还积极参与医院管理、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活动,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当地医护人员。
2024年,11名第三轮“组团式”帮扶队员进驻原州区人民医院,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我们不仅带来先进的医疗技术,更要通过‘传帮带’,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周梅说。
在人才培养方面,原州区人民医院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了一大批本土医疗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已能在各自领域独当一面,成为医院发展的中坚力量。据了解,该模式已培养82人,同时选派46名业务骨干到帮扶医院进修学习。
原州区强化作用发挥,深化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组团式”帮扶,现有11名医生、10名教师、14名科技专家在原州区开展帮扶工作。各帮扶团队针对原州区教育、医疗、科技领域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开展产业技术指导、品种引进推广、技术瓶颈攻关等科技服务工作,通过“师带徒”方式,帮带培养本土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原州区健全完善“组团式”帮扶干部人才管理监督和激励评价机制,坚持严管厚爱,按照中组部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要求,建立帮扶团队季度报告制度。2022年以来,原州区向帮扶专家人才派出单位推荐优秀等次人数9人。
截至目前,原州区医疗团采取“师带徒”方式,培养青年骨干医生82名;教育团成立“林相名师工作室”,建立帮带对子19个,带教学员32名;科技特派团引进推广抗旱、优质专用马铃薯、牧草、燕麦、荞麦等67个新品种,推广新技术43项,建成示范基地27个,累计1577人次下乡开展工作,结对帮带本土科技人员45人,累计培训本土人员6334人次。
“领头雁”跨村任职解难题
“你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能做什么?”“别人怎么会听从一个外来人的指挥?”今年10月,接到要前往原州区寨科乡北淌村跨村任职党支部书记的消息后,寨科乡东淌村原任村党支部书记马志坚听到了很多质疑声。面对这些质疑,马志坚踏上了前往出了名的“矛盾村”北淌村的路。
寨科乡北淌村,一个长期被矛盾纠纷困扰的村庄,存在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发展致富能力薄弱等问题。为打破这一困境,寨科乡党委采取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措施,选派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和良好群众基础的马志坚担任北淌村党支部书记。
为充分激发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活力,推动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原州区委印发《原州区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交流任职工作方案(试行)》,通过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中提拔,以及从现任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平行交流任职两种方式,选择跨村交流任职人员,重点向软弱涣散和后进村倾斜。
同时,为帮助跨村任职村党组织书记解除后顾之忧,尽快适岗发挥作用,原州区各乡镇党委书记、包村领导、驻村第一书记与他们结对,帮助他们理清工作思路,快速融入新岗位。作为政治激励,同等条件下,对表现优秀、作用发挥突出的跨村任职村党组织书记优先评先评优。对连续或累计任村党组织书记满5年,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跨村任职村党组织书记,符合条件的优先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优先推荐为乡镇公务员考录、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招聘人选。
马志坚一到北淌村,就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了解村庄的实际情况和矛盾纠纷的根源。为推动北淌村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马志坚积极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典型表彰活动,评选出一批“好儿媳”等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并在全村进行广泛宣传表彰。这些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激发了村民参与移风易俗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马志坚还倡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摒弃陈规陋习,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美丽的乡村环境。
党建引领城市治理水平提升
近日,走进原州区古雁街道和美西城林子手工坊,社区居民马学芳正在手工编织挂件,她说:“以前在家带娃,现在在家门口就业,上班时间自由,还能赚点零花钱。”
为丰富辖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解决社区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原州区古雁街道西城路社区党总支书记伏小粉想了许多办法。2023年,伏小粉得知技能培训老师吴小玲曾带领三四十名妇女将手工钩织工艺品销售到国外,于是上门求教,商议共同开办手工坊,帮助辖区闲置劳动力就近就业。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12月,和美西城林子手工坊正式成立,伏小粉负责宣传并组织人员参加,吴小玲负责技能培训、销售。
今年以来,原州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和改善民生为根本,聚焦辖区妇女群体就业问题,探索“党建+”工作模式,切实加强和发挥社区党组织作为党联系妇女群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辖区妇女就业技能,拓宽妇女就业渠道,增加妇女就业机会,全面凝聚“巾帼力量”。
“手工坊现有员工近400人,主要生产针织玩偶、挂件和花束等,年订单量超过百万件,产品主要销往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伏小粉介绍,和美西城林子手工坊产品年销售额400万元以上。自从有了手工坊,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能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
原州区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大力实施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赋能增效行动,持续推进网格精细化治理,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每家每户,提升社区服务精准化水平,形成了党建引领、一网统筹、共建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原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原州区将持续做实做细网格精细化治理工作,让党员群众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从被动治理变成主动参与,把为民服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广大居民共享社区治理成果。
深化实施“两个带头人”工程
近日,走进原州区头营镇杨郎村,映入眼帘的万亩拱棚基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谁能想到,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是宁南山区首个“亿元村”,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杨郎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杨郎村党总支书记王伟伟说,多亏了原州区实施的“两个带头人”工程。
原州区把实施农村“两个带头人”工程作为解决村级班子“选人难、人难选”问题的治本之策,在深化拓展上下功夫、求突破,持续完善选育管用机制,为乡村全面振兴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在党总支的牵头下,杨郎村探索形成“支部+行业”“支部+园区”“支部+协会”模式,建立铸造酿酒业、种植业、奶牛养殖园区和养鸡协会4个产业党支部。在产业党支部的带动下,组建了多产融合的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形成了“支部+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格局。
“近年来,我们村坚持组织引领,大力发挥产业优势和能人带动效应,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王伟伟说。杨郎村实行“致富带头人+村民”结对帮带机制,由致富带头人团队负责,对该村蔬菜、香瓜以及养殖产业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安排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市场销售、统一产品品牌的“五统一”服务,种植养殖户年均收入9万元以上。
近年来,原州区在产业链上成立联合党委5个、党支部26个,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带头人+农户”模式,带动7000余名党员和产业带头人在共同致富的生动实践中学习提升。“原州区1682名‘两个带头人’领办企业、合作社313家,通过带产业、带服务、带销售,使2.8万户9万余人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等形式附着在产业链上,人均年增收5800余元。”原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