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率先在全国开始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六次大规模移民,累计搬迁123.26万人,有效解决了宁南山区人民群众长期以来面临的历史性贫困问题,形成了宝贵的地方治贫经验。经过长期实践,宁夏移民已经从“搬得出”的脱贫困境稳步迈进了“稳得住”的发展阶段。当前,移民还面临不同程度增收创收难题、自发移民人户两分离现象突出、移民生计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进程缓慢等困境,制约移民增收致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破解以上困境难题,是移民“能致富”的强烈诉求。
引导劳动力尽快融入现代产业体系。以地改人,重视老年劳动力资源利用。在“老人农业”盛行的生态移民村,村两委牵头,发挥土地流转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发展规模产业,以现代科学技术赋能种养业,推动老年劳动力适应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循序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改变单一的资金补偿,通过实物生态补偿、教育生态补偿等形式,促进老年劳动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提升,引导他们融入现代农业体系,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创造更多财富。引领青年劳动力向产业农民、产业工人转变。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助力移民致富的重要抓手,产业农民、产业工人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针对社会对体力劳动力需求减少的客观现实,乡、村两级应加大对青壮年劳动力的实用性技能培训,使其增强对农产品深加工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学习,带动农产品附加值的开发利用,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和财富增收。更加注重培训的针对性,深化宁夏移民区与发达省份厂家企业的订单合作模式,促进青年劳动力赴闽转移就业,或引进能为移民带来真金白银的产业,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作用,培养产业工人,避免劳动力缺乏和劳动力不足带来的不利影响。
千方百计促进自发移民更好实现社会融入。促进自发移民更好地实现社会融入,加强人口信息统计排查,建立自发移民社会治理动态机制。促进社会融入是移民致富提升的稳定之基,参与村庄事务方面,要引导自发移民在参与村庄事务上转变观念,主动融入基层治理,提高主人翁意识;心理融入上,要强化自我认同,疏导不良情绪,打破地域偏见,增强民族团结和公序良俗方面的教育引导,共建移民区美好家园。建议对村级自发移民人口进行系统排查统计,对人口数量、家庭生计现况及生产生活难题等进行调研,摸清“人在户不在”的农户家庭状况,建立基本的人口信息数据和资料档案。人口信息、户籍管理是自发移民面临的突出问题,要全方位促进自发移民属地化管理的统一标准,打破移民因户籍而在政策方面享受不到同等对待,确保全体移民公平享受社会福利和权利。建立适当迁户落户补偿机制,支持自发移民实现能致富目标。全区应有统一规划,出台迁户落户政策,采取按户或按人口的适度补偿办法,给予自发移民一定补偿,妥善解决宁夏所有自发移民户籍问题,切实让自发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应在充分把握自发移民流动性特征的基础上,尊重其选择权和发展权,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各级政府当因地制宜,通力协作,加强支持,提供专项资金支持自发移民迁户落户,积极引导自发移民在居住地落户,通过属地化管理和赋予自发移民以居住地的户籍,可以使自发移民享有政策移民同样的权利。
多管齐下实现村级产业良性运行和高质量发展。要加大对村级产业发展运行的监督力度。村一级产业发展要评估前置,监督跟进,突出效益。前期要对产业发展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防止以发展产业为噱头一哄而上,一哄而散,伤害群众感情,浪费财力物力人力;中期要有机制保障,做好监督,基层政府和村“两委”要及时跟进入驻产业,提供相关支持,促进良性运行,防止半途而废;后期要协调产业发展和移民的利益关系,保证产业顺利发展的同时,切实给移民带来实惠,把钱装进移民口袋,防止企业卷钱走人。通过发展生态服务业激发移民区活力。与迁出区相比,迁入区尤其是中部干旱带移民区生态建设面临自然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艰巨任务,与传统生计方式相比,移民居住更集中,体量大,生产生活社会化程度高,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需求量大。应结合我区旅游资源和整体规划,凝练提升移民文化,讲好移民故事,突出移民特色,大力发展移民区旅游业。在产业致富过程中,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持续聚焦增收富民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产品市场需求和水资源有效利用为导向,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目标,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区域结构,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移民生计方式向现代转变,大力推进农产品产业集群建设,调优结构、调新业态、调强产业、调高质量。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执笔:马成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