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步升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散文写作占有重要的分量。无论是长篇幅的散文,还是较短的微信小品文,马步升永远走在散文创作的路上。与他以往出版的十几种散文集的散文作品相较,《此致敬礼》有了质的飞跃。无论从篇幅、主旨及写作手法,都有所创新。《此致敬礼》是一部大散文,有大境界、大格局。在这部作品中,或关照现实、或反思历史、或洞察万物、或袒露内心。空间上视通万里;时间上思接千载;在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上,写出了作者从童年、中年到花甲之年的坎坷遭遇和心路历程,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在人与自然相处方面,作品体现出遵从自然、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此致敬礼》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敬天悯人之作、哲思抒怀之文。
意境恢弘,艺术效果独特
《此致敬礼》由《浮光掠影》《苍天大地》《冷语热心》《风走流云》《你侬我侬》五个部分构成,这五个部分以作者的情感作为衔接,将全文串联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篇幅上显示出宏大的气势。作者文思活跃、思路畅达,想象自由飞翔,将几十年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通过准确的语言进行酣畅淋漓的表述,这样的写作文思飞扬、不拘一格,达到了“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艺术效果。
例如,《浮光掠影》部分,写作空间从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第一次在北戴河看大海,陇东黄土高原出生地那个小村庄,俄罗斯涅瓦河畔,云南保山、腾冲,河西走廊、祁连山阙扁都口,内蒙古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武威市民勤县境内的青土湖,非洲肯尼亚海港城市蒙巴萨等,空间跨越亚洲、欧洲、非洲。时间跨度可从作者的生命历程和历史角度考量:从个体生命历程看,文章写到作者出生、童年、青年、壮年乃至花甲之年;从历史角度看,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历史均有涉及。同时,体现精神的宽度和广度。《此致敬礼》表达的对宇宙、人生的深度思考,对家国的一腔赤诚热血,对自然与人类命运的担忧。《此致敬礼》,让我们懂得了如何让自己更有尊严地活着,那就是“与自己和解、与所有的人和事和解”,在“和解”中达到“和谐”。我们往往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但我们往往忽视了自我的和解,因为不能与自己和解,人们往往追求过多的物质或者名利,因此造成了精神的焦虑和痛苦,这就是自取其辱、徒增烦恼的根源。马步升通过对自我人生的深刻剖析和反思,启发我们如何在精神层面得到自由和解脱,这样的写作有深度、有广度。不仅找到一些人的精神困境的根源,还给人们指出摆脱精神困境的方法,那就是,人要活得美好,要顺其自然,不问收获,默默耕耘,好的结果总会有的。
独具个性的散文风格
马步升散文写作不急不躁,具有自然、真心、散漫和松弛的话语风度,极好地体现出作者从容淡定的真性情,其独具个性的散文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特立独行的个性品格。马步升始终坚持、坚守个人的创作个性,他所创作的系列散文颇有特色,表现在主题的独特性和语言的个性化。例如,《鸠摩罗什的法种与舌头》《敦煌夜行记》等主题新颖,表达的情感也是独具一格的。
第二,强烈的忧患意识。无论是以往的散文,还是《此致敬礼》,马步升写作中都表达出对环境、生态以及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强烈的忧患意识。作者反复思考的是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对世俗物质层面的追求是大多数人摆脱不了的羁绊。怎样摆脱?作者认为:“把自己看低一些,对生活的要求低一些、少一些,与生活的和解多一些,对抗少一些,眼前的路也会很宽。”这段话对人生态度、对文学创作均有深刻的启发,并且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第三,以学养浇筑的散文之魂。“散文易写难工”,散文写作门槛低,但要写出精品散文,可谓难上加难。散文除了写真性情外,最主要的是要有启心益智的理趣美。要达到这一点,散文写作者要以深厚的学养和高才卓识作为根基。在马步升的生命历程中,阅读、阅世成为其重要的人生状态。他的阅读视野从历史著作、中外小说、历代笔记及自然科学,无所不包。由于广博的阅读和不停地行走,他的散文写作具有思想的深度和理性的光芒。
写尽平生坎坷路,道出世间冷暖情
《此致敬礼》全文以表达哲思为主,但贯穿全文的是个人成长的心灵史。哲思表达的是“理”的部分,个人心灵史表现的是“情”的部分,情与理相互交融,才能达到散文艺术的高峰。
马步升在《此致敬礼》写作中,很好地协调了哲理与情感的关系:哲理通过情感的润泽,文章方显灵动;情感通过理性的依托,作者的议论才显得智慧满满。阅读《此致敬礼》时,读者并不觉得枯燥无味,就是因为作品中的哲理是作者真挚情感浇灌出的鲜艳花朵。作者出生在陇东黄土高原贫寒家庭,当他3岁时,35岁的母亲去世了,她蜷缩在窑洞最里面窑掌洞空地的干草上。“我站在地上,父亲用双手将我箍在胸前。我挣脱父亲的怀抱,跌跌撞撞扑向母亲,父亲反应过来,追上拉住了我。我哭喊着要母亲,引发了一地的哭声,包括父亲。”这样的场面,读来催人泪下。母亲走后,留下七个孩子,六男一女,大哥十五岁,最小的弟弟四个月,女孩只有八岁。在20世纪60年代,对于一个山区的家庭来说,意味着重大的不幸。父亲承担起抚养子女的重任,里里外外一人独自抚养孩子长大。是时家庭经济极度困难,缺衣少鞋,严冬孩子们穿着破旧的单鞋。小学在十几里外,一天往返四次,上初中更是困难重重。初中毕业后失学两年多,后来读高中,考大学等等无不包含着艰难困苦,那时,并没有多少人同情或者帮助正在成长的孩子们。作者尝尽了人世间的种种辛酸。
在如此的困境中,作者写到了唯一的温暖,就是书籍。作者从小学酷爱阅读,虽然没有多少书可读,但作者从来没有放弃过阅读。从小学时读的《矿山风云》,到初中毕业辍学后在为生产队放羊时不离手的《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高中、大学、工作后,乃至现在不停地阅读与写作,支撑起作者生活的信念和存在的价值。马步升所学专业是历史,对考古和历史现场的造访,成为毕生的追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他写作的根基,也是新作迭出的主要原因。
作者简介 彭青,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协会会员。研究方向:当代文学、写作学。著作《新世纪文学视野中的散文》《保安族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