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牵住产业兴旺“牛鼻子”

本报记者 杜晓星

同心县下马关镇,有一家安顺达联合养殖公司,占地1213亩,饲养了4230头牛,是当地有名的规模养殖场。

安顺达董事长周长安,是下马关镇三山井村党总支书记。17岁时,他开始做生意,在外打拼几十年。返乡后,被吸纳进村“两委”班子,他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他告诉记者,养殖场是下马关镇7个村集资3480万元建成的,动用的是各村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探索创收新路径。

在安顺达,还有48户脱贫户入股,利用贷款资金,户均10万元,每年每户稳定获利5000元。养殖场现有19名工人,都是当地群众,从事喂料、维修、门卫等工作。刘向军从事维修工作,每天工作10个小时,月工资6500元。

一个月前,安顺达派出多名“牛把式”,远赴内蒙古通辽,购得优质品种牛926头。在圈舍中,记者看到这批新牛打着蓝色耳标,在埋头进食。采访得知,安顺达购买肉牛、冻精、饲草有政府补贴,仅补栏一项就获得850万元补助,有效助力养殖者发展产业。

安顺达还活跃着一支科技特派团,由一名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领衔,他引进100头“华西牛”,其中60头已经受孕3个月,以此进一步强化种群。“品种好了,1头牛能多长100多公斤肉。”周长安说。

“这两年,肉牛存栏量逐步下降,产业不再那么内卷。另外,饲草价格也在下跌,养殖成本得到控制。”周长安说,整个养牛大环境正在向好,年后安顺达集中售牛,就能实现盈利。

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除了养牛,下马关镇还积极发展多种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以三山井村为例,种有红葱、谷子、荞麦、青贮玉米等作物,并大力发展电商产业,促进销售;就地取材芨芨草,以此为原料建起了扫帚厂。

“电商盈利20多万元,青贮玉米盈利30多万元……”周长安一笔笔算起村集体收入账。

--> 2025-01-06 本报记者 杜晓星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45145.html 1 牵住产业兴旺“牛鼻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