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集中读到芳菲的一组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的时候,我才忽然意识到,那个我印象中的小姑娘确乎已经长大了。她的成长和她的文字,都带给我一种别样的感怀和惊喜。
芳菲生在一个文学之家。从她的父亲张学东的口中,我经常听说她的各种故事。因为受到父母的熏陶与影响,芳菲是个爱读书的孩子,小时候就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著。学东兄说,2015年女儿放了暑假,他着手《家犬往事》的创作,这是他平生第一次为女儿写书。《家犬往事》是一部以困难时期为背景的青少年成长小说,深切细腻地描写了刘火、谢亚军、白小兰、谢亚洲几位少年和坦克、大黄蜂两条家犬之间的故事,是“作家为当代青少年谱写的逝去的岁月之歌”,是“一部饱含着苦难与坚韧的少年成长史和心灵史”。这本书出版之后,广受好评。其中有一半的功劳,当属于芳菲。
作为“文二代”,学东兄没有引导或“胁迫”女儿走向文学之路,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芳菲的习作之后,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女儿也有一颗隐秘的文心,这些文字传到我的手中,我有幸成了最早的读者之一。
短篇小说《聊到天明》写的是“我”和病危母亲之间的故事,通过母女今昔关系的变化,家庭情感的纠葛,叙写出中国式教育的残酷与创痛。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位小学数学老师,还兼任学校的财务工作,在外人眼里是受人尊敬的、优雅干练的“安老师”和“安主任”,而对于自己的女儿却“超级苛刻”。“她对我总有着数不清的要求,成绩要第一名,钢琴要考过十级,书法和绘画想要继续学习就必须参加比赛,必须都拿到一等奖,不然就会被换成奥数和英语……”正因为如此,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和压力,以至于非常讨厌她。在母亲干涉女儿的交友事件之后,两人的关系走向冰点。“慢慢地,我终于只能活在母亲为我打造的完美世界里了。没有漫画,只有素描和静物水彩;没有流行音乐,只有巴赫和莫扎特;没有电视剧,没有QQ,没有微博,更不要提各种各样的游戏,有的只是英语班奥数班的练习题和模拟卷。我连‘爱好’都必须是文艺而高雅的,我想过反抗,可是母亲的严肃和彼时我一点小小的、自认高人一等的骄傲让我选择了接受……”中考结束,“我”虽然如愿上了最好的高中尖子班,父亲和母亲却离婚了。这对一个家庭和孩子无疑是很大的打击,于是在高中的日子里,“我”一边忍受母亲的严苛,一边悄悄寻找释放的通道,成了一个网络文学的写手,直到因为朋友的“告密”而被母亲发现。
“就这样,我觉得自己最后一点可供呼吸和生存的空间都被她压榨殆尽,我从情感上也与那两个‘告密’的朋友生分了,接下来的高中生活里,我只是变成了一个成绩波动极大的,焦虑又安静的影子,我彻底屈服在母亲的‘铁血制裁’下了。”最终,我没有考上母亲理想的大学,令她大失所望。此后,母女二人的关系恶化。大学毕业之后,女儿在外地做了工程师,几乎与母亲没有来往,直到母亲病危,她回到医院,两个人才完成了最后的“和解”。然而这份“和解”里深藏着许多难以消解的孤独、疏离、遗憾与伤痛,也许换一种教育方式,她们母女也不至于如此。在母亲去世之后,一切都被悬空。“记不得自己是怎么走出医院大门的,空气清冷,夜风呼啸,我茫然地抬头看向远处,人们总要经历这样那样的不幸,好在我终究还有一个可以告别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星星最终还是会在夜空亮起,我终究要走出这个迷茫的长夜,哪怕要用半生时间,哪怕把心揉碎。”这段无奈伤感而令人心痛的文字,把小说的情感和思考推向深处。
《聊到天明》的叙事是完整的,情感是真挚的,语言是流畅的,具有明确的问题指向与现实关怀。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真正的现实主义写作,它不是躲在书斋里、概念里和假想里完成的,而是浸泡和沉淀在生活中完成的。近些年来,我一直在做宁夏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的工作,深知当前的校园写作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抛却写作技巧上的落后与生涩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写作者往往凌空蹈虚,不能深切地体悟和认识自己身在其中的活生生的现实,这是让人觉得多少有点悲哀的。在这一点来说,芳菲的写作路子是对的,只要肯认真挖掘,还是可以找到“金矿”的。
散文《想念一个追风的人》,写的是作者最好的朋友,一个叫作“荔枝”而其实长得像甘蔗的女孩。荔枝家里并不富裕,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挤着五口人。“我第一次走进了她家,那是一间狭小又拥挤的房子。一间小小的卫浴,一间连通了厨房的饭厅兼客厅,一间次卧里她和姥姥睡上下铺,一间主卧里母亲和怕黑的弟弟睡,父亲永远睡在单位里,一年到头回不来两次家,每间屋子都是老旧而斑驳的……”这种条件自然不能和养尊处优的作者相比。两个人不计较这些,结下深厚的友谊,最重要的是,荔枝并没有受到环境的影响,她始终是一个充满阳光、充满梦想的追风的人。《想念一个追风的人》,行文流畅,情感真挚,先抑后扬,首尾呼应,是一篇不错的散文。
在很大程度上,诗歌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字感觉和想象力,这在芳菲的诗三首里就有所印证。《二手课本》或许是对“二手玫瑰”的戏仿之作,无论是“长着胡子的女人”,还是“举着加特林的杜甫”,都是课本之外涂抹的“青春特有的符号”,带有明显的荒诞感与超现实的意味。而《荒原的花》和《一滴雨》,则更近于芳菲的本色,语言优美,诗思灵动,写得细腻而婉转,只是在有限的几首作品里,还难以见出其更丰富的风貌。
《聊到天明》《想念一个追风的人》,以及《二手课本》《荒原里的花》《一滴水》,这些作品都取材于作者的生活情感和成长经历,是典型的校园写作和青春写作。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写作者,大抵都会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芳菲也不例外。芳菲有着不错的语言功力和艺术天赋,起点着实不低,倘若能加强写作的训练,假以时日,她一定会在文学之路上有所收获。诗人布考斯基说:“没有什么事能比在纸上写出一行行句子更有魔力、更美好。全部的美都在这里了。一切都在这里。任何奖赏也都没有写作本身更伟大,随之而来的一切都是次要的。”我愿把这句话送给芳菲共勉。
作者简介 张富宝,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宁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