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小站点”迸发“大能量”

本报记者 周 昕

在宁夏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推动移风易俗、文化浸润行动的重要抓手。盐池县花马池镇冒寨子村与海原县西安镇园河村便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它们在文化浸润行动落实、典型示范引领发挥、治理成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冒寨子村通过建立电力爱心超市,创新性地将积分制度与乡村治理结合起来,激发了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村民们通过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移风易俗宣传等活动获得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有效地促进了村民主动参与村级公共事务,从“台下看戏”到“台上唱戏”的转变。此外,冒寨子村还积极推广“零彩礼”嫁娶模式,引领婚俗改革的新风尚,为社会注入文明新风。

2024年12月9日,冒寨子村村民高珠在新一轮积分兑换活动中,用自己积累的50分积分兑换了生活用品。村民王欢高兴地说:“这次我用攒下来的积分兑换了一袋大米,以后我要更加积极参与村里组织的活动,努力获得更多积分。”荣获“移风易俗”荣誉证书的村民陈苹也分享了自己的计划,她说:“这次我打算把50分的积分先存下来,随后将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获得更多积分,希望下一次能兑一个智能电饭煲。”冒寨子村电力爱心超市相关负责人说,通过积分兑换,让村民得到实惠,提高了他们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积极性,鼓励他们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等活动积累积分,进而兑换所需的生活用品。

园河村特别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今年以来,海原县妇联发挥刺绣这个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优势,积极推动乡村妇女的技能培训工作,通过绣花和家政服务等内容的培训,为当地妇女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有效促进了乡村振兴和妇女的自我发展,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养,进一步促进文明乡风建设。

2024年12月12日,在海原县西安镇园河村村民黄玉宁家中,记者看到在正屋墙上有一幅“家和万事兴”的十字绣装裱挂画,画中色彩绚丽的牡丹花格外引人注目。“这是黄玉宁参加今年县妇联组织的绣花培训后,在农闲时绣的。当时的培训活动,我们村共有50多名妇女参加,大家不但提升自己的绣花手艺,还能通过妇联联系的销售平台,将绣好的工艺品卖出,获得收入。”园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学娟说,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心灵手巧的黄玉宁就大胆尝试、细心琢磨,为女儿出嫁绣出了这么漂亮的工艺品,她和家人都很高兴。

去年,海原县西安镇抵制高额彩礼工作成效明显,通过选树“低彩礼”示范户、“零彩礼”示范户和举行集体婚礼等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推动全镇形成“彩礼降温、幸福升温”的文明新风,逐渐形成乡风文明淳朴、全民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打起锣来敲起鼓,说说西安新气象。移风易俗多提倡,记心上,记心上。”……2024年12月13日,看着“文明海原”微信公众号上,西安镇组织属地村民自排自演的方言节目《移风易俗“三句半”》,西安镇党委组织委员李骏说,这是去年西安镇编排的节目,虽然时过境迁,但回忆起一年多时间里镇上“彩礼降温、幸福升温”的变化,他还是很欣慰的。

西安镇白吉村村民李研与海城镇段垣村村民田文丽,两人自由恋爱,去年7月初决定结婚,在筹备的过程中,受传统习俗和攀比心理的影响,女方家初步提出了要35万元的彩礼要求。西安镇党委、村委会积极协调,双方家庭经过深入沟通最终达成共识,女方家主动将彩礼从35万元降至10万元,在定亲当天,女方家又将彩礼降至8万元。随后,在政策支持下,综合多方考虑,李研母亲被优先考虑聘为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这也为西安镇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树立了典范。

说起西安村乡风民风大有好转,西安镇西安村村监委张海洋滔滔不绝。他说,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了理论政策宣讲、移风易俗、环境卫生整治等3支志愿服务队,村干部、驻村工作队、返乡大学生、产业带头人等全部化身为文明实践志愿者,红马甲成为了乡村建设中最亮丽的风景线。“百姓的事要百姓自己管,我们还选树了婚姻监督员,组织村民代表认真评议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明确了彩礼金额、宴席标准、随礼标准,对积极响应移风易俗号召的家庭给予积分奖励,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

--> 2025-01-08 本报记者 周 昕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45340.html 1 “小站点”迸发“大能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