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至8日,银川市兴庆区五届人大六次会议、政协五届四次会议胜利召开。兴庆区“两会”确定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认真开展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和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年,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确保经济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努力争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幸福兴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5年,兴庆区将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深挖内需潜能 投资消费增长
兴庆区拥有全区最大的消费市场、最高的人口基数、最多的市场主体,打好投资消费增长攻坚战的条件得天独厚。兴庆区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消费潜力、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动能,实施“三个专项行动”,巩固经济稳中向好基础。
今年,兴庆区将加大国家投资、央企投资、民间投资力度,聚力实现项目储备翻番、建设扩量,确保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0亿元以上,上争资金同比增长20%以上。全力推进第一批75个基本建设项目立项施工前期工作,一季度开工重点项目57个,确保首战即决战、赢得“开门红”。
打造消费新场景,力促砂之船·奥莱、上河堡一期竣工投运,新建老大楼、月星家居适老生活体验中心,招引品牌首店50家以上。举办促消费活动100场次以上,力争销售额突破300亿元。引领消费新模式,大力发展体育经济、银发经济、旅游经济、展销经济,吸引更多人在兴庆区休闲消费。
把服务企业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兴庆区市场主体活跃优势,“一企一策”解决好企业经营难、融资难、招工难、办事难问题,精准支持国有企业做大做强、链主企业延链补链。
促进转型升级 产业提质增效
发挥兴庆现代服务业在全区全市占比大、份额足、底子厚的比较优势,推动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新增限上服务业企业50家以上。
支持苏银产业园“绿电园区”发展,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分布式智能微电网建设,加速华电隆基、西部储能等光储项目投产,力促宁夏宝丰昱能科技有限公司、宁夏银河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满产增产,支持华晟异质结项目增产扩规。支持宏基特种石墨新材料、嘉盛德半导体芯片封装材料扩规提质,推动莱卡氨纶、中科嘉创制碳纤维等项目建成投产,争取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等项目落地。
加快建设月牙湖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升级昆仑园、春林园区等6个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新建高标准农田2.48万亩,粮食、冷凉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9.4万亩、7.5万亩以上。扩大赛科星等智慧牧场现代化养殖规模,力促现代嘉诚牧场投运,链式培优银川牧翔养殖有限公司、宁夏壮壮牛乳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乳制品精深加工企业,奶牛存栏稳定在3万头,生鲜乳及乳制品产量达17万吨。
改造珠市巷、富宁街等老城记忆街区,支持吾悦金街、鼓楼—玉皇阁创建自治区级旅游休闲街区,打响“海宝福灯会”特色品牌,重现五光十色的老城风貌。加快北典农城文旅产业园建设,壮大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支持薰衣草庄园争创国家3A级旅游景区,打造“黄河大集”等17个农文体旅融合发展基地,争取旅游人次和收入两位数增长。
深化改革开放 激发市场动能
兴庆区坚持以改革破解难题、以开放拓展空间、以环境厚植优势,先行先试、首创探索,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力争形成更多“兴庆经验”,塑造发展更强动能。
统筹推进“规定动作”改革和兴庆特色改革,全面落实十大重点领域33项改革任务。深化与苏银产业园“区区合一”一体化发展,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园区集聚、向重点产业倾斜。统筹推进“六权”改革,盘活存量闲置土地资源,引进一批民宿酒店、健康养老、金融保险等项目。建立历史碳排放数据库,推进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加快用能权有偿使用,稳步开展森林碳汇交易,积极推进林地确权颁证及林票发放交易。
以更高标准优化营商环境。优化政务服务,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打造AI政务服务大厅,实现95%高频事项全程网办、300个服务事项跨域通办。深化柔性执法,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实行涉企行政执法清单化管理,持续清欠企业账款。
探索推行“报关绿波”模式,争取苏银产业园“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点,借力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经济。深化招商引资提质发展,坚持“充实、扩大、优化”工作法,设立招商基金,强化政银企联动,打造“基金+招商”模式,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0亿元以上。
科教强基固本 赋能创新发展
实施优质教育资源扩面工程,顺应农业人口市民化趋势,建设华兴高级中学,加快建设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二期、三十七中学,力促兴庆区第三十五小学、三十八小学竣工投用,在全区率先试点公办幼儿园入学年龄提前到两岁,打造领航幼儿园10所,新增学位3000个。持续擦亮“首府教育在兴庆”品牌,全力争创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更加公平的教育。
统筹区市“在地”资源,接续实施“四项计划”,梯度培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以上、雏鹰企业5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支持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加快建设“一室一所一中心”。新设渔业产业发展研究机构,搭建农业科技小院。加快苏银产业园新质生产力中试及工程化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发挥创新研究院、消防研究院等院所“头雁作用”,上争科技项目30个以上。
以项目招才,依托“十万大学生留银川”、宁籍优秀人才回故乡建家乡等活动,全职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450名以上,集聚创新创业青年人才1.5万人。以产业育才,培育“三个一批”人才50名以上,打造全域算力应用实训基地,培训算力人才3万人次。强服务留才,统筹用好人才驿站、人才公寓,提供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全链条服务,让人才在兴庆区安心舒心、精彩出彩、筑梦圆梦。
城乡焕新和美 提升功能品质
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品质。争取历史文化名城二期项目,建成西北中医典籍数字展览馆,争创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深度挖掘老城历史文化,创新开发文创文案,活化利用文物,把更多文创产品融入旧城改造、道路标识、导览系统。加强文化街区修复保护、设施更新、业态植入,打造“黄河好礼”“阁下有礼”等特色文化产品,赓续老城历史文脉,焕发老城多彩风貌。
在城市更新方面,实施老旧小区改造34个,有序推进北塔三队、四队、六队城中村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满春小康村等旧城改造。盘活“四闲”资产,在市级产权交易平台上线兴庆区老房子交易功能,再盘活闲置楼宇15栋、低效用地4块,力促宇田大厦、外文书店等地块招引项目落地。改造地下管网100公里,更新老旧电梯238部,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模型。启动“四横四纵”道路优化设置,新建4个小微公园,打造20座“星级公厕”。
推进农村产业大升级,新建、改造温棚温室1800栋以上,新增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3个以上。盘活利用1172套未分配安置房,规划新建安置区3处,有序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保护文化村、培育中心村,稳步推进大新镇新水桥、塔桥片区开发。打造和美乡村20个,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改造提升农村道路33公里,整改问题户厕1440座,厚植乡村文明根基,擦亮乡村治理成色。
保障改善民生 增进百姓福祉
全力打造就业创业在兴庆、优质医疗在兴庆、民生优享在兴庆“三大品牌”,牢牢守住民生保障基本盘。
立足全区就业“第一大区”吸附容量和市场主体优势,下足力气开发就业岗位2万个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00人以上,新设置公益性岗位600个,推动失业人员再就业7500人。深化“五创联动”机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00万元,培育创业实体500个以上,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0个。
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加快建设掌政卫生院医疗分中心,启动兴庆区疾控中心项目,力促通贵乡、月牙湖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开展“中医药名家在兴庆”行动,打造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20个以上,让群众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积极引导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参保缴费。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实施嵌入式社区服务中心项目,持续探索医养结合家庭病床服务模式,深入推进适老化改造。提升普惠托育水平,力促中山南街养老服务中心和托育服务中心建成运营。强化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供给,让每个人都能共享建设更好兴庆区的发展成果。
厚植发展底色 改善生态环境
兴庆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精心呵护黄河,全力守护绿水青山,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点、高品质生活支撑点。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纵深推进冬春大气、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有效提高空气质量。常态化巡察整治入黄排水沟,健全完善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加快中部排水沟生态治理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无废小区”“无废乡村”创建覆盖率,打造“无废城市”建设样板。
坚决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完成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1400亩,加快鸣翠湖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实施黄河西岸重点沟道、黄河东岸入黄排水沟生态修复等重点项目。组织开展第四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宣传实践月”活动,完成植树造林630亩、中幼林抚育2200亩,生态修复乡村土地2000亩,让兴庆区生态底色更加鲜明。
筑牢安全防线 完善治理体系
守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建设和网络综合治理,严密防范渗透、破坏活动。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努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巩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
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和“小部位”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开展城镇燃气、建筑施工、交通、矿山、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做好地震灾后抢修,启动建设兴庆区应急指挥中心,强化预案演练,推进危旧房加固,牢牢守住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扎实做好“保交楼”工作,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强化融资安全。更好统筹债务风险化解和财政平稳运行,兜牢“三保”底线。超前排查整治群体性集资、群众性供暖以及涉法涉诉、土地纠纷、拖欠账款等重大风险,保护好群众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