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一种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数字化转型为关键路径、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的新型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有力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显著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新质生产力同“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致力于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发展,提升人民福祉,增进国家间的互联互通,以及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融入,进一步加速了我国同共建国家间的合作进程,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与机遇。
科技创新作引领,共启合作新引擎。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提升合作质量的重要动力。在此进程中,新质生产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大大增强了“一带一路”科技含量、绿色含量和品牌含量。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中国与各共建国家共同提出《国际科技合作倡议》。该倡议明确提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应“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倡议强调了科技资源共享、科研人才交流与合作机制优化的重要性,呼吁加强全球科技创新协作,构建自由流动的人才与资源网络。此外,倡议还涉及完善全球科技治理,反对科技霸权和政治化,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以及推动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一带一路”合作也由此进入更为深入和广泛的阶段。通过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各国能够共享科技成果,携手应对亟需解决的全球性问题与挑战,以科技创新驱动“一带一路”绿色、可持续发展。
数字技术促转型,共筑高质新未来。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处于关键的战略机遇期,其影响辐射至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在国家安全治理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数字技术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支撑,为经济模式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注入新的动力。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显著提升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水平,不仅深化了教育、医疗、环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跨境协作,促进中国与共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还催生了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化平台显著提升了物流效率,数字金融与跨境支付系统为国际贸易结算提供了技术保障,共同推动了跨境贸易向智能化、便捷化方向快速发展。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已从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到更高层次的产业与技术合作,从“硬联通”延伸至“软联通”,其中数字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推动了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和高效化连接,还助力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领域的深度合作,加速实现了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的升级,进一步推动了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互联互通格局的形成。未来,随着新兴技术的持续突破,数字化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化,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开启全球合作新纪元。
绿色发展为导向,共创共赢新格局。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与生态安全息息相关,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路径。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发展理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举措。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新质生产力以其绿色特性成为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生态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力量。新质生产力孕育出的绿色技术,如清洁能源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优化了共建国家的能源结构,并得到积极推广。借助于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成果,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在多领域持续推进,通过政策协调、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金融支持、技术交流等多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同共建国家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共同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倡议将继续致力于绿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加强政策对接与国际合作,为绿色发展搭建更加开放和广阔的平台,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质生产力同“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目标一致,旨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全球经济合作共赢。这种匹配性使得新质生产力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而“一带一路”建设也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未来,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将进一步强化新质生产力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高效融合,这既是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的有机结合,也是推动全球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抓手。在此过程中,中国积极分享自身技术和发展经验,为共建国家提供数字化、绿色化发展的解决方案。各国通过协同合作,打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相结合的创新网络,加速推进联合创新,促进国家的科技能力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高质量、更公平、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而开启全球合作的新篇章。这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力诠释,充分展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和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与担当。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安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