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24年,灵武市以骄人的地区生产总值、令人称赞的民心工程、优美的城市风韵以及不断攀升的百姓幸福指数,一次又一次刷新着城市发展新高度: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900亿元、增长14%左右,预计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连续12个季度稳居银川市第一。
灵武市有着千年古县的底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连续12年挺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2024年位列第94位,以县域经济的强劲发展动力引领社会发展。其背后是深厚的产业基础、创新的发展理念和高效的政府服务。从传统工业到新能源集聚地,从现代服务业到现代农业,灵武市构建了多元化、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新能源集群优势凸显
2024年以来,灵武市充分利用独特的能源优势,加速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新能源项目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光伏+”发电、风光互补发电、老旧风电场“以大代小”更新改造、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应用等模式发展绿色能源产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马家滩镇地处灵武市东南部山区,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养殖业和劳务运输业为主。“这里以前是资源型小镇,现在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小镇。”马家滩镇镇长杨灵福说,一排排光伏板横卧山间,一座座风机矗立山脊,将太阳能、风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清洁电能。
宁夏华电灵武风光互补一体化运行试点示范项目是宁夏首个风光一体化项目,总投资8.19亿元,利用原有风电场闲置土地建设195兆瓦光伏组件,并对原风电场升压站扩建改造,新建集电线路接入原风电场升压站后,确保所发电力“全额上网”,实现风光一体化集成运行。
2022年,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电力宁东电厂大胆设想,要建立宁夏首个水面漂浮电站。2024年,水域面积近300亩的西北首个水面漂浮电站、国内首个矿井水水域漂浮电站成功并网发电。由4.3万块光伏板组成的水上光伏发电站成了“戈壁滩上的太阳”,年发绿电约3238万千瓦时,不仅节约标准煤9875吨,而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约5.2吨、氮氧化物排放量约5.8吨。
330千伏升压站工程项目历经181天拔地而起,69.1公里高压输电线路仅用86天全线贯通,创造了国内330千伏升压站及输电线路建设周期新纪录。2024年12月31日,灵武市国能灵绍直流配套200万千瓦复合光伏项目(南区100万千瓦输变电工程)一次并网成功投产发电。该项目不仅是国家第二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之一,也是国能灵绍直流“西电东送”的重要绿色能源基地。
绿水青山,向“新”而行。灵武市积极服务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机制,推动新型储能健康有序发展,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能源之城注入更多绿色动能。
智能化驱动不断向前
得益于数智化发展,蒙牛宁夏工厂于2024年获得“灯塔工厂”认证,成为中国乳业首家获批的“灯塔工厂”,也是全球首家获批的液态奶工厂。走进蒙牛宁夏工厂智能化生产车间,高速纸包灌装系统平均每秒灌装牛奶12盒,1盒牛奶从牧场到包装下线,全程不超过13小时。生产过程中100多项业务点、上千个动作要素、36个关键控制点、139项检验项目,全部通过数字化在线管控。
与此同时,蒙牛宁夏工厂应用磁悬浮、智能包装控制、智能装车等前沿技术,率先创建智慧黑灯实验室,建立乳业首个黑灯物料库房,实现生产流程的高度集成与自动化。在数智化驱动下,蒙牛宁夏工厂将所有业务数据化、所有数据业务化,让数据驱动系统指挥,颠覆了传统思维,从“厂长指挥工厂”进化到“算法指挥厂长”模式。
有了龙头企业带动,宁夏富杨食品浓缩奶和宁夏亿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乳清蛋白生产线完成升级改造,西北首个、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牛初乳冷冻冻干精深加工基地——优乳(宁夏)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建成投产。
2024年,灵武市现代纺织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超过21亿元。作为自治区“链主”企业,宁夏新澳羊绒有限公司已研发出山羊绒“消肤皮点”染色技术、羊绒纤维脱色保护技术等10余项核心技术。在宁夏新中绒羊绒服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两块硕大的屏幕实时更新车间里的生产情况,产能、织机工作状态、良品率都在屏幕上精确显示。“2024年4月,我们完成了数字化赋能改造。未来我们会继续发展数智化工厂,贴近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该公司总经理窦晓莹说。
九川科技灵武智慧算力科创谷项目是灵武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项目建成后,将面向国内外AI产业及软件业务,提供先进的AI与通用算力服务,为全市乃至全区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等提供普惠算力和定制化模型服务。
2024年,灵武市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建成自治区级企业孵化器,入孵企业31家,六盘山实验室工作站落户高新区,国家级奶产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投入运行,1.5亿元科技创新贷助力23家企业向“新”而行。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打造自治区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3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02.8%,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排名升至第81位。
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2024年,灵武市财政支出8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完成10类50件“十心实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以前计划在银川市买套房,没想到片区内的灵武市第八小学成了银川实验小学分校,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市民马文说。灵武市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总体规划,深化与银川市第二中学、银川实验小学、兰州大学附属学校合作办学,同时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实施灵武市第七幼儿园、第八幼儿园、第十四幼儿园、第七中学、第十一小学等新建项目,新增幼儿及义务教育学位4830个,规划建设第十五幼儿园,规划学位540个。
灵武市千方百计稳就业,打造数字化零工市场,兑现稳岗返还补贴498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760万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0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9万人,入选全国黄河流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评价试点县(市)。社会救助不断提标扩面,为60岁以上老年人、社会救助对象、就业年龄段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环卫工人免费体检、免费疗养,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9772万元,惠及困难群众1.8万人。
去年12月中旬,灵武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护理专家的指导助力下,成功为一名红细胞增多症患儿实施部分换血术,标志着灵武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在解决常见急难病症方面有了新突破。
危旧桥梁改造工程,一头连着群众期待,一头连着经济发展,是保障群众出行安全的重要民生工程。去年9月起,灵武市对杜木桥腰带路秦渠桥、南干沟路秦渠桥、郝家桥村路秦渠桥、灵上路大泉南沟桥4座5类危桥进行拆除重建。11月底,危桥改造完成,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改善周边近2万名群众的出行条件。
城乡融合携手并进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打破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壁垒,灵武市打造城乡融合“1+1+5”样板村镇14个,白土岗乡高标准重点小城镇、5个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加快建设,灵武市已攀升至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第77位。
灵武市城区街道镇河塔社区是国家级试点完整社区,“社区便民生活商圈”、卫生服务站、法律服务室等一应俱全;直播间内居民正在直播带货,就业帮扶车间内工人忙着工作,孩子们在社区科普驿站度过有意义的假期……作为一个劳务移民数量占居住人口总量70%的集中安置社区,镇河塔社区通过构建居民家门口的就业创业社区服务圈,把车间建到家门口、把岗位送到家门口、把培训办到家门口,让居民实现就业就在家门口。
小城镇是农村人口实现就地市民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内连接城市和村庄的重要节点。灵武市白土岗乡奶牛服务中心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是白土岗乡重点小城镇建设内容,改造后的奶牛服务中心环境优美、绿化完善、道路通畅,车辆有序停放在休息驿站,新修建的景观公园让原本单调的环境焕然一新,群众可以在茶余饭后来跑步、娱乐,也为周边众多奶牛养殖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农文旅融合厚积薄发
农业文化与旅游体验相融合,留住青山绿水,保留乡风乡韵,让群众记得住乡愁、看得见美好。
随着乡村休闲游的兴起,灵武市各乡镇争相打造本地特色乡村游。崇兴镇中渠村的“饶有兴渠生活圈”最先打破常规,将废弃牛场土地资源盘活,利用独特的复古设计结合帐篷元素,打造了城郊旅游网红打卡地。梧桐树乡探索农体文旅多元融合发展,打造精品农业观光小镇,将杨洪桥村闲置的200多亩枣林盘活,变身梧桐乡野自然生态旅游度假区。夏天这里是闻着稻香、以青青草坪为枕、以蓝天白云为被的诗与远方;冬天可以捧着暖暖的咖啡,静静地看着雪花一片片嵌入泥土……新改造的郝家桥镇胡家堡渔乐营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望青谷内“霍比特人”小木屋引来大家拍照打卡,游客们围着篝火狂欢,再往深处走,在巴赛尔渔乐营地,大人忙着烧烤、拍照,孩子们在水上乐园玩闹嬉戏,大片的向日葵花海伴着夕阳,呈现出一幅唯美的画卷。
此外,临河镇的渔悦湾营地、上桥村康养项目,马家滩镇的马兰花观景区,东塔镇的贝贝乐亲子乐园……灵武市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采取“农户+村集体+企业联营”模式,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去年8月的一场“村跑”,让全国跑友体会到了“体育赛事+乡村旅游”的欢愉。梧桐树乡将比赛跑道设置在风景秀丽的滨河大道,并施展“变装术”,让乡村道路、产业之路变成“最美赛道”。连续3期央视《乡村大舞台》的录制播出,让灵武市在全国人民面前露了脸。
在灵武市,露营与鹿营“幸福牵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在这里具象化。生活在宁夏灵武市世界枣树博览园悦鹿苑的梅花鹿,与百年枣树为伴、以青青草地为席,性格温顺的它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家园,游客一边投喂一边抚摸着梅花鹿。在位于大泉林场的青绿莳光鹿营地,烧烤、火锅与孩子的嬉笑声,构成了远离城市喧嚣的烟火气。这里生活的梅花鹿时不时发出呦呦鹿鸣,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更有诗意。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规划的承启之年。灵武市已做好充分准备,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千亿级生态经济强市目标,全力推进改革攻坚、产业强基、绿色转型、数字赋能、医教提质“五大行动”,持续丰富壮大“1535”生态经济体系,全力打造创新引领、产业兴盛、生态宜居、安定和谐、人民富裕“五个样板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灵武实践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