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吴忠市利通区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这一年,利通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精耕细作、精准施策,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安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成绩篇
发展暖流涌 经济脉动强
2024年,利通区扎实开展“扩大有效投资攻坚年”行动,全年实施重点项目80个,完成投资37.5亿元,上争项目资金20.5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1.5亿元。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亿元,增长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98.7亿元,增长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亿元,增长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8亿元,增长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3558元、24291元,分别增长6%、9%。
产业布局优 发展底色亮
利通区全面落实“奶业15条”“肉牛12条”等政策,投入生鲜乳喷粉、见犊补母等补贴资金5053万元,新增奶牛、肉牛规模养殖场5家,奶牛存栏达到23.5万头,肉牛、滩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3.7万头、66.2万只。新增乳制品加工企业2家,宁夏新希望塞上牧业有限公司、宁夏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研发新产品22个。新建高标准农田8073亩,粮食播种面积26.3万亩,总产量16万吨。新建改建设施拱棚147栋,冷凉蔬菜种植面积9.3万亩。新增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4家,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8家,新认证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26个。获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入选第一批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名单和国家整建制推进良好农业规范高质量发展试点。
用好推动新型工业发展的“金钥匙”,找到科技赋能企业进步的“最优解”。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强区五年计划,争取资金5113万元,实施产业链上下游项目19个,中核30兆瓦风电、同利共享储能电站等5个新能源项目建成运营,新能源并网发电规模达到89.5万千瓦,储能规模达到90万千瓦/180万千瓦时。推进实施“四大改造”,国海粮油亚麻籽油全精炼等6个技改项目投产达效。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召开政银企座谈会6次,协调解决问题79个,兑现惠企奖补资金9100万元,减税降费2.34亿元。
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利通区实施数字孪生等服务业项目17个,牛家坊民俗文化旅游区等4家服务业集聚区辐射效应持续扩大。举办第四届吴忠早茶美食文化节、“从利通出发”宁夏越野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全年接待游客7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3亿元。开展“乐购利通”等促消费活动20场次,发放政府消费券1847万元,带动消费2亿元以上。出台鼓励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孵化电商企业94家,实现网络零售额13亿元。培育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32家,入选2024年全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领跑县”典型案例。
改革增活力 创新添后劲
在时代的浪潮中,进步需要不断革新。利通区扎实推进“四水四定”试点,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15万亩,节水1055万立方米,“四水四定”典型案例被编入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现代化灌区建设合同节水管理经验在全国推广。完成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确权颁证12539本,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52宗,引入社会资本1.5亿元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拓展山林权融资功能和规模,确权发证集体林地15宗,办理林权抵押贷款2000万元。
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培育竞争新优势。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计划,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1家,认定自治区雏鹰企业3家。争取资金3600万元,实施科技项目46个,登记科技成果44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登记2.3亿元,增长13.2%。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24名,评选本土科技特派员158名。全社会R&D经费投入达2.5亿元,增长70.2%,增速位居沿黄市辖区第一。
为让市场主体“活”起来,让市场需求“热”起来,让市场环境“优”起来,利通区开展“周末不打烊”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办理1.6万件,“网上办”事项达93%,“一次办”事项达99%,“医疗机构执业一件事”典型经验被新华社宣传推介。上线“利民慧通”政务服务系统,“远程视频勘验”效率提高85.7%,新增市场主体6229家。
城乡面貌新 宜居再升级
城市更新,从房前屋后的“身边事”,到公共服务的“大民生”,利通区投入资金3.2亿元,实施海绵化小区、老旧小区、排水防涝、“四类”管网改造等项目4个,改造小区55个。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610个、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2.2万个。成立红色业委会、红色物管会64个,打造桃花苑、华港佳苑国家级美好家园示范点2个,金花园国家级完整社区、文萃社区等4个自治区级完整社区建设成效明显。
乡村新风貌,满载振兴希望。郭家桥乡重点小城镇、金积镇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高标准推进,涝河桥村等7个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展现新颜值。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1公里,改造危房及抗震宜居房79户、户厕615座,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创建垃圾分类示范村10个,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
坚持因地因人施策,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落实“八必访”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争取衔接资金7835万元,实施项目25个,联农带农覆盖面持续扩大。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富民贷等贷款4654万元,发放务工就业等补贴资金845万元,脱贫人口人均收入达23005元,增长13.4%。
倾力惠民生 实干聚民心
利通区积极开展“稳内拓外”就业专项行动,开发就业见习基地43个,开展春风、崇军等就业招聘活动66场次,城镇新增就业375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986万元,培育创业实体659个,带动就业2644人,“爱圆妈妈”劳务品牌入选全国第一批家政品牌典型案例。
紧抓群众急难愁盼,用心用情关爱“一老一小一困”,建成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家、社区养老服务站2个、老年人助餐点6个,创建自治区级优质服务托育机构3家,婴幼儿照护托位达到2216个。发放二孩三孩育儿补贴366万元、城乡低保等救助资金1.1亿元。基本养老保险人群、医疗保险重点人群实现全覆盖。
建成幼儿园5所,新增学位3300个,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93%和97%以上,智慧课堂实现全覆盖,7所学校、3名基层教师获国家级荣誉。建成医联体信息平台、数字化预防接种服务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实现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现闭环,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0.52%。新建图书分馆、共建联络点4家,开展“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演出465场次,上桥镇牛家坊村入选全国“夏季村晚”示范点,打造自治区非遗保护基地8处。
守绿水青山 生态绘新景
山水之间,一派美丽宜居、生态和谐的诗意风光尽收眼底。利通区实施苦水河水环境、山洪沟道、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全区12条纳入国家考核名录的农村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完成入黄排污口溯源整治,黄河吴忠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进出,清水沟创建为自治区美丽河湖。郭家桥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成投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0%以上。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坚持“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一体推进。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3天,城区主干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6%以上。农用残膜回收率达到91.3%,农药包装废弃物安全处置率、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设施配套率均达到100%。完成营造林、退化草原生态修复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0.4%,建成牛家坊、新华桥人工湿地。实施2.23万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新增耕地5000亩。
聚力创平安 社会更和谐
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利通区在“量”与“质”上共同发力。全面推行“十进”活动、“五级五进”联创做法,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点32个,开展宣传教育1000余场次,连续20年举办“社区邻居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品牌越来越靓。
持续推进“八五”普法教育,建成公民法治素养实践点10个,培育“法律明白人”2418名。践行“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排查调处矛盾纠纷2585起,成功率达96.9%。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3.3%,电诈案件同比下降50.4%。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六大专项行动”,查办食品药品安全等一般程序案件420件,查改重大事故隐患40条、一般问题隐患3558条,全年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
政府提效能 赋能新发展
利通区坚持全面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会前学法制度,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自治区“八条禁令”,狠抓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举一反三开展自查自纠,分类稳慎推进问题整改,发文,会议数量明显缩减,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赋能。扎实推进巡视、审计等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三公”经费、三项费用只减不增。
展望篇
2025年在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重要节点,利通区以打好“十场硬仗”为重要抓手,紧盯提振有效需求、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城乡融合发展、生态修复治理、巩固铸牢成果、社会安定和谐,精耕细作、乘势而上。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7%;完成自治区、吴忠市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等目标任务。
■聚焦项目建设扩投资,千方百计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坚决打好项目建设硬仗,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聚焦转型升级提质效,坚定不移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坚决打好产业提质增效硬仗,全力以赴补短板、延链条、扬优势、壮集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聚焦科教兴区聚人才,持续用力释放创新发展新动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聚焦深化改革优环境,多措并举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坚决打好深化改革硬仗,以推进重点改革增动力、以扩大对外开放促合作、以一流营商环境扬优势,更好服务和支撑高质量发展。
■聚焦品质提升促融合,高点定位塑造城乡发展新风貌。坚决打好城乡融合发展硬仗,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形成城乡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聚焦生态保护强治理,接续发力厚植绿色发展新底色。坚决打好绿色转型发展硬仗,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聚焦共同富裕增福祉,用心用情满足民生发展新需求。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高效办结民生实事10项,让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分、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聚焦社会治理保稳定,全力以赴筑牢安全发展新基石。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风险硬仗,认真抓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化解,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