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引进人才”……连日来,自治区人大代表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任督二脉”重要环节。
一粒枸杞种,卖出了81.5万元的高价!“宁春69号”等10项技术成果和作物新品种,成功竞拍331万元。以直播带货形式推广科研成果,与30余家企业达成200万元意向合作……提及这些科技成果转化成绩,自治区人大代表、宁夏农林科学院党组书记罗成虎自豪地说:“我们通过制度改革和方式创新,积极为科技成果寻找好‘归宿’,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真正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好技术卖出高价格的背后,是宁夏农科院以改革推动成果转化的成功实践。但由于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科创平台人才集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还存在“不敢转”“不会转”等情况,限制着我区各类科创平台发挥作用。对此,罗成虎建议,首先要明确“转什么”的导向,实施好需求导向项目形成机制改革,紧扣“六特+N”产业发展开展攻关,其次要找准“如何转”的方法,构建成果转化“科技+产业+金融”新机制,与金融机构联合推出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专属金融产品,促进成果快速孵化应用。对于真正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企业给予更多补助,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在唤醒“沉睡”科技成果使其落地的过程中,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至关重要。
自治区人大代表、宁夏晶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建亮说,这些年,企业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强技术、标准、品牌、质量建设,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还是遇到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建议通过“领军企业创新联合体+中小企业先用后转”方式,进一步打通市场端转化需求,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攻关。同时,因地制宜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模式,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变为我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