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提到“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这是对宁夏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肯定。长期以来,宁夏围绕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做了大量的工作,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踏上新征程,全区上下要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从认识出发、用活工具、注重实践,积极探索建立互嵌式社区新模式,全方位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深度融合与嵌入。
把准认识路径。一是夯实认识基础。通过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学习放在社区党建学习的重要位置,以开展集中学、专题学、自学和参加培训班等形式,进一步深化城市基层社区工作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民族宗教方针政策等的学习,进而提升城市基层社区工作者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处理民族事务的本领,不断增强城市社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维护民族团结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营造认识氛围。利用好社区现有场域资源打造各族居民家门口的“红色影院”,结合“四史”学习教育,以时政新闻、民族政策、红色电影等提升社区党员、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通过打造社区“名人长廊”,让“时代楷模”“英雄人物”等模范故事走进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积极培育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三是放大认识示范效应。以民族团结模范评选活动为载体,及时发现、挖掘各族干部群众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进典型。通过选树民族团结典型,让民族团结“细胞工程”建设进商铺、进家庭、进物业,使各族干部群众真正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参与者、实践者,用典型示范提高影响力,大力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引领民族团结道德新风尚,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用活工具路径。一要巧用制度工具。把社区民族工作纳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大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年终考核,结合社区实际,积极探索制订本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在前做表率行动方案”,已经被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的社区研究制订本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巩固提升行动方案”,为高质量做好民族工作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二要打造品牌工具。在住宅小区,从社区各族居民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环节入手,积极探索打造“党建引领+铸牢”工作模式品牌,有效推动建立嵌入式社会结构和加强社区环境建设;在辖区学校,积极探索打造“立德树人+铸牢”工作模式品牌,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种子,使学校成为团结友爱、同心筑梦的示范引领高地;在辖区商贸区,积极探索打造“文商(旅)融合+铸牢”工作模式品牌,使民族团结和商贸零售、餐饮服务、签名打卡进一步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三要依托德治工具。运用好城市社区“一约四会”德治工具,以居民公约、红白理事会、居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为依托,提升居民道德素养,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民心,进而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践行实干路径。一要加强阵地建设。依托城市基层社区警务室、党群活动中心、综治中心、政务代办中心、社会组织活动中心、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协商议事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有序拓展建设面向各族居民的日间照料、石榴籽志愿服务、心理咨询等服务功能室,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阵地建设,为做好城市基层民族工作奠定宣传教育、党员培训、服务居民、一体化协商的硬件基础。二要完善工作体系。探索成立以社区书记为组长,以各民族居民代表、共建单位、社区网格员为成员的民族工作小组,研究探讨并制订社区民族工作方案、协商解决民族团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坚实的组织架构;同时,在社区探索组建民族工作网格治理服务队伍,按照地理位置将辖区划分为若干民族工作治理服务网格,配合社区民族工作小组联合发力,奠定社区民族工作精细化、网格化基础。三要夯实设施建设基础。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积极对接区(县)、街(镇)对辖区废弃房屋、残垣断壁、老旧小区、破损道路、断头路打通、停车场规划等进行改造提升,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社区人居环境换新颜;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社区绿化提升工程和“15分钟便民生活圈打造”工程,优化社区公共绿地、健身路径、体育小品、文化长廊、延时托管、卫生健康、便民商超等网点布局,提升辖区教育教学、公共文化服务、文体服务、托幼养老等服务品质,改善各族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执笔:徐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