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卫市沙坡头区永康镇永乐村,一方小院架起两个土灶,伴着柴火的燃烧,纯手工制作的枣旋子馍、书本子馍、饦饹子馍……随着一盘又一盘烤馍新鲜出炉,年味更足了。
“我们中卫人过年不吃烤馍,好像差点什么。”永乐村党支部书记韦兴财,端起一盘刚烤好的枣旋子馍放到小推车上,准备晾凉、刷油。枣旋子馍里还混合了花生碎、葡萄干,满口生香。书本子馍的形状像一本厚厚的书——制作书本子馍的面团要反复揉搓,擀成薄片,再层层叠加香油、芝麻、糖,烤出来外皮酥脆,内里柔软。
过年吃烤馍,是中卫人的习俗之一。旧时,腊八节过后,扫尘、碾米、磨面,是中卫人过年最忙的时候。“那时家家户户院里都有一个柴炉,自己在家做各种烤馍吃。”黄爱梅特地驾车来到永乐村购买烤馍,“这个村的烤馍让我们找回了童年的味道,年年都来买。”同样在等待烤馍出炉的刘新东说:“不仅自己吃,还要送亲戚朋友,有时买都买不上,真是‘一馍难求’。”说话间,购买烤馍的中卫人陆续来到院中。
如今,这些烤馍不仅供应本地,还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打包寄出充满回忆的“年味”。
“年夜饭,全家人围到一块儿,一人一碗蒿子面,祝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在中宁县振玲蒿子面传承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宁蒿子面制作技艺)传承人于振玲正忙着切面。只见她手起刀落,叠起来的面皮被精准切割成细细的面条,几分钟便切好6斤面。“你看这蒿子面,薄、长、细、爽、滑。”于振玲拎起一把面,抖掉多余的面粉,将面收拢在包装纸上,动作行云流水。
蒿子面的制作流程相对复杂,经过10余道工序,一碗蒿子面才可上桌。在传承基地对面,就是供当地食客吃面、买面的店铺,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每到节前,于振玲和她的徒弟们格外忙碌。“早晨5时起床,6时就要来店里开始忙活一天。”徒弟王瑞玲说。
“过年了,要多给家里带点回去。”“为了这一把面,我已经等了两个小时了。”店铺中,等待鲜面的人们互相交流,蒿子面成了抢手年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