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良)近年来,吴忠市红寺堡区凭借优质教育资源释放“虹吸效应”,吸引大量外县学生家长购房。去年,近千名学生来到红寺堡区求学,带动务工家庭流入,“学在红寺堡”,教育的“金字招牌”正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品牌,而这一切,离不开闽宁协作的深度参与。
福建省第十三批援宁工作队红寺堡区工作组,深化闽宁教育协作,实现从幼儿园到职业技术学校的全链条式教育结对帮扶。“在‘三新’背景下,这次考察学习像‘及时雨’,让我们对课程改革有了新感悟。”2月7日,罗山中学教师曹玉珍告诉记者,该校40名教师不久前从福建考察交流归来,努力将学到的经验与方法融入日常教学实践。
2024年,红寺堡区中考成绩位居吴忠市第一,优秀率提高5.81%;高考成绩在帮扶县中排名首位,本科上线率达53.3%,同比提升12.4%。职业教育同样成绩斐然,在自治区技能大赛中斩获6金11银12铜,并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夺得4枚奖牌。
去年,红寺堡区以罗山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为牵引,成立了“泉州名师红寺堡工作站”和“闽宁中等职业学校联盟”,形成了由点及面、辐射发展的教育协同合作矩阵,吸引了福建234名教师赴红寺堡支教。同时,红寺堡300余名教师赴福建泉州、惠安等地名优学校考察交流、跟岗研修,形成了“集群发展”的协同育人模式。
近年来,红寺堡区依托闽宁协作,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援建了红寺堡中学“智慧校园”、罗山中学惠安体育馆等教育项目。提升硬件设施的同时,持续推进教育理念更新。泉州一中教师曾兴福与罗山中学语文教师马静师徒结对,探索“双新”背景下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新路径。在曾兴福的指导下,马静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重构教学要素,语文课堂从“时间消耗型”升级为“思维生长型”,学生参与度显著提升。红寺堡区通过实施帮扶教师结对培养、学科教研核心团队培养和后备人才培养“台柱子”工程,129名拜师带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显著提升,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至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