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水患之河变幸福之河

本报记者 裴云云

中国最美六大湿地公园之一——鸣翠湖。 (资料图片)

最近,宁夏境内一条名不见经传的黄河支流——清水河,因其显著的生态治理成果而声名远扬。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上,全国政协委员黄绵松深情地向全国人民分享了他的这一家乡河蝶变的故事。

“原来河边有一些城中村、菜市场,污水直接排到河里,河水又黑又臭。通过长期的生态环境治理,如今的清水河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市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理想之地……”

了解清水河,要从它的泥沙开始。清水河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全长320公里,流域覆盖固原、吴忠市、中卫市的7个县(区),是我区境内流入黄河流域面积最大、最长的支流。然而,由于长期水土流失严重,清水河一度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近10年,清水河年入黄输沙量高达1498万吨,占宁夏年入黄泥沙总量的70%,而折死沟、双井子沟等支流的产沙量尤为突出。多年前,记者在同心县采访,曾目睹暴雨过后浑浊如泥汤的河水填满了折死沟,并溢出河道,冲毁两岸的玉米地、道路,直逼村庄。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宁夏启动了清水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建设水土保持淤地坝、水库,以及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清水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从2011年的7529平方公里减少到2023年的5671平方公里,减幅24.7%。入黄泥沙量也减少了40%。同时,全区累计投入20.1亿元,对清水河及支流进行堤防加固、河道疏浚和险工险段治理。“我们按照自治区规划,连续进行了几年的防洪治理工程,有效减少大量塌岸带来的城镇和灌区段损失,减少河道险情,河流流动更顺畅。”中宁县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主任杨国龙说。

2017年,宁夏全面推行河长制,由144名五级河长操心的清水河开始脱胎换骨,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现象得到有效治理,40个入河排污口彻底封堵,流域内6座污水处理厂确保所有入河污水达标排放,水清岸绿惹人爱。

从泥沙滚滚到碧水清流,从险象环生到安居乐业,清水河的治理,不只让绿水青山重现,还让金山银山显现。清水河边的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孙家河村,1500亩陆地蔬菜销往全国各地;依托清水河国家湿地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乔洼村农旅融合发展有声有色;在中宁、同心,一座座现代化枸杞庄园拔地而起……清水河流域粮丰菜裕、牛肥羊壮、瓜香杞红、旅游业兴旺,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绿色发展红利。

“我们的目标是让宁夏的河湖成为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自治区水利厅河湖事务管理中心负责人周小生说,在幸福河湖建设中,宁夏持续在“一河一策”、共治共护共享中摸索实践,结出了丰硕成果。曾经的渝河(隆德县段)是因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揪心河”。痛定思痛的隆德县以“治病必求于本”的理念,从流域统筹、系统治理,综合实施截污治污、清淤疏浚、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拔除渝河水生态病根,助推生态富民,促进人水和谐,如今,隆德县渝河入选水利部2024幸福河湖优秀案例;曾经大小矿坑遍布的葫芦河以及一度环境脏乱差、水体黑臭的清水沟经过多年整治完成蜕变,与银川市典农河入选《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汇编》。

“今年,我们将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纵深推进河湖岸线空间管控,持续加强河道采砂管理,统筹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修复,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为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提供优质的河湖生态保障。”自治区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

--> 2025-03-21 本报记者 裴云云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53186.html 1 水患之河变幸福之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