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10年前,他不远千里到宁夏养牛,打造智慧牧场。2024年,牧场肉牛出栏量达1.5万头,在广东省建立品牌专卖店120多家——

南牛北养,一片匠心美味两地

本报记者 李 良

2月27日,位于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乌沙塘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宁夏犇牛牧业有限公司,饲草车在标准化牛舍间穿梭,西门塔尔牛齐将头探出围栏,粗粝的舌头卷起饲料。

上午9时,工人们手持电子耳标扫描仪,对每头即将启程的西门塔尔牛进行最后核验。1个小时后,检验合格的牛纷纷上车。经过2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抵达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的屠宰场。抵场4个小时后,鲜嫩的牛肉进入大湾区市场,端上广东人的餐桌。

“我们只做西门塔尔牛这一个品种,鲜肉只卖广东,牛丸、牛杂、肥牛卷等深加工产品在全国范围销售。”该公司总经理邱龙志说,“广东人对牛肉的品质要求高,我们的牛肉口感鲜嫩、肉质紧实,很受当地市场欢迎。”

山海相隔,美味相连。从罗山脚下的智慧牧场到广东居民餐桌的南北跨越,背后是广东企业家邱龙志10年前的“北上”养牛之路。

多年前,邱龙志在广东经营牛肉产品专营店,一直与宁夏供应商合作。凭借多年的品质积累,他坚信“宁夏出品就是精品”,用好口碑积攒了大批老客户。2015年,他决定到宁夏养牛,把产业链从销售端延伸到养殖端。

“这里日照充足,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养牛。”如今,邱龙志每年有300天左右待在宁夏,在宁夏拥有4个牧场,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形成了集养殖、屠宰、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带动当地600余户养殖户共同致富。2024年,牧场的肉牛出栏量达1.5万头。

宁夏犇牛牧业有限公司智慧牧场数据监管系统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牛舍的温度、湿度和牛的生长数据。公司采用“每3000头牛配备一支饲养团队”的阿米巴小组饲养模式,圈舍管理标准严格,从牛的活动空间到清圈频率都有明确要求。

“我们自主研发的‘智慧牧场’ERP系统,可以按日精准核算养殖成本,还能对采购、饲养、销售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邱龙志说,公司还研发出适合宁夏区域的饲料配方方案及投料标准,肉牛平均日增重1.5公斤,最大限度保障了牛肉品质的稳定性,屠宰出肉率大幅提升。

为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宁夏犇牛牧业有限公司与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杨立彬博士、宁夏大学张桂杰博士共同成立肉牛技术创新中心,拥有8项肉牛养殖实用新型专利。公司一线养殖人员中,有5年及以上养殖经验的占76%。

邱龙志的“南牛北养”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模式不仅让宁夏的肉牛走向全国,也让广东的市场与宁夏的牧场紧密相连。他的全资子公司广东牛小鲜食品有限公司,主要开展活牛屠宰、鲜牛肉销售以及生牛肉制品和预制菜的深加工业务。目前,该公司在广东省共有120多家线下实体品牌店,肉牛月屠宰量约600头。

邱龙志的下一个目标是将“金垠地”牛肉品牌从区域性知名品牌发展为全国知名品牌。未来3年,公司计划发展3000头以上养殖场6座,养殖出栏规模达到4万头;广东牛小鲜食品有限公司也将发展连锁门店300家,年营业收入有望实现5亿元。

--> 2025-03-23 本报记者 李 良 10年前,他不远千里到宁夏养牛,打造智慧牧场。2024年,牧场肉牛出栏量达1.5万头,在广东省建立品牌专卖店120多家——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53276.html 1 南牛北养,一片匠心美味两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