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数字技术正以一种新趋势、新理念、新模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生活学习和行为实践等。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关键在于探索集个性化、精准性、思想性、教育性等特征于一体的新模式。高校应重视网络思政教育现代化转型需求,发挥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助推作用,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范式和新格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注重内容建设与手段更新,坚持知识灌输与教育引导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的知行合一;坚持学科话语、生活话语、大众话语的巧妙融合和高效运用,打造了更具人文关怀的网络思政新课堂;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推动思政教育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任务;积极更新现有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构建了更为科学、专业、全面的质量评价体系,更好适应素质教育、网络教育的新需求。但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学生间仍存在话语鸿沟、多元思想意识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脱离学生学习实际等问题依旧一定程度上存在,亟需进一步优化思政教育实施路径,有效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应与时俱进、因势而变。主动加强内容建设,以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为支撑,注重内容整合与资源挖掘,建立完备的思政教育素材库和资源库,强化网络思政教育的思想教化和价值引领作用;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更多让党放心、勇担使命的卓越人才;主动加强手段创新,完善评价机制,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做好做实。
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所具备的强算力、云存储、数据关联、语义生成、精准推送等技术优势,精心策划、系统编排、定期更新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在原有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新媒体平台中的优质课程资源、内容资源、案例素材等,比如,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道德品质、法治素养、创新创业、职业道德等内容,不断充实内容体系。同时,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包含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专题讲座等在内的课程体系,确保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全方位,满足学生主体的内容需求和价值期待。依据不同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任务,科学设计和统筹规划教学内容,提升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与内容供给的实效性。
提升师资质量。高校应借助政策研读、宣传推广、讲座论坛等方法,提升思政教师对网络思政教育、新媒体等的价值认知,促使思政教师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高度的行动自觉投入到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组织思政教师队伍定期参加政治理论培训、文化素养培训、师德师风培训,丰富思政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升思政教师的综合素养。依托技能竞赛、教学观摩、集中研讨、集体备课、教学督导、实践研学等手段,帮助教师提升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借助在职学历晋升、交流访学等方式,提升思政教师参与网络思政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高水平推进网络思政教育改革提供有力支持。依托线上线下的招聘渠道,吸纳引进一批德才兼备、理念先进、技能卓越的思政名师,不断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与此同时,思政教师应主动以学生发展、成长为教学中心,由“供给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参与思政学习的自主性。
创新教学手段。在网络思政教学中,主动引入角色扮演、案例探究、知识辩论等手段将网络思政教育搞活;主动引入在线教育平台、慕课App、学习强国、网易云课堂等新兴教学载体,打造集师生交互、在线答疑、多模态内容呈现、在线测评、智慧管理等于一体的智慧教学新模式。注重依托新媒体技术和平台打造碎片化阅读空间,以图片、视频、动画、漫画、微电影等形式普及思政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将正确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思政教师既要注重以宏大叙事方式帮助学生主体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文化认同,同时也应尝试以微缩叙事手段引入一些学生主体普遍关切的时事政治、热点话题、创新创业话题、心理健康话题等,推动思政教育贴合学生主体的生活实际,从而打造有温度、有高度、有关怀的思政大课堂。
完善评价机制。构建整体性与过程性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采取问卷调查、教师自评、师生互评、专家评估、学生成果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教师、学校的阶段性成果和结果性成果,并依据反馈意见和评估报告进行针对性调整,以确保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推进。高校应主动根据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等,制定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办法。针对知识目标,采用成绩测验、撰写课程报告、小组汇报等形式加以考查;针对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根据学生在见习实习、公益实践、社团活动、项目实验、技能竞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加以考查。针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采用文本评价、教学观摩、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对教师的大纲设计、教案编写、内容开发、课堂记录等情况进行系统评价,以保障网络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形式的适配,以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