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国勤:

行走的“卡尺”

本报记者 师 越 文/图

张国勤展示他1978年制作的服装。

“帽子上花的位置要再高两毫米。”3月21日,在隆德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抬阁(隆德县高台)”代表性传承人张国勤的工作室里,47岁的徒弟邓小宁正听取师父张国勤对穆桂英戏装的修改意见。这位被徒弟称为行走的“卡尺”的老师,对细节要求严苛。此刻,他弓着腰,反复校准着戏帽装饰的尺寸。

工作室院落里摆放的“不动马”钢架,是这位隆德社火“设计师”的最新作品——虽然刚斩获宁夏固原第二届全国社火大赛特等奖,但他没有休息,而是开始筹备明年的参赛作品。

“这哪像个搞社火的人的房间,这就是一个铁匠铺。”记者在工作室看到,各种铁器杂乱地堆放在角落。“高台马社火的灵魂就在这骨架里。”张国勤道出搞社火40多年的心得:铁艺、木工与刺绣是浑然一体的。通过“纵向叠加”的立体造型,才能将高台上的戏剧故事升华为高、奇、险、妙、悬的艺术画面。

在今年的宁夏固原第二届全国社火大赛上,隆德县10辆参赛花车中有8辆出自张国勤之手。他从小跟随父亲整理和修补祖传的戏衣、戏帽。1978年冬天,听闻隆德县即将举办社火,却愁于没有合适的服装,他便拜当地戏剧用品艺人谢宗礼为师,学习制作戏剧用品的技艺。经过几个昼夜的加班,终于在演出前制作出了30件戏服、10多顶戏帽以及20多种道具。

“以前是‘4人台’,现在改用农用车承载高台。”张国勤对社火的改进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隆德县文化馆工作的30余年间,他走遍了六盘山区,寻访老艺人并系统整理了脸谱绘制、铁艺锻造等传统技艺。工作室成立后,每当后院的露天戏台上有戏剧表演,他都会去看演员们画脸谱,研究面部的轮廓:“人脸有凹凸,油彩也需随肌理走笔。”多年的学习与实践,张国勤从之前的请人绘制脸谱到如今已能独立给整个团队绘制脸谱。

想要传承这门艺术,必须懂戏剧、懂历史。“什么角色穿什么衣服、画什么脸谱、手里的兵器是什么都必须了然于心。”40多年来,张国勤面向全县各乡镇举办了120多次高台制作培训班,累计培训超过1000人次。此外,他亲自制作了90多台高台,参与50多次各类文化展演,先后收徒150多名。

“老手艺要活在当下,就得比时代跑得更快些。”如今,年过六旬的张国勤仍然用布满老茧的双手设计着高台马社火上的人物形象,用行动诠释着“活态传承”的真谛。

--> 2025-03-25 本报记者 师 越 文/图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国勤: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53519.html 1 行走的“卡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