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围画依托于土炕,盛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种民间室内装饰画,既可保护墙面,又具审美意趣。如今,在吴忠乡村一些老民居中,依然能见到古旧温馨的炕围画。
在同心县传统艺术馆,炕围画是其中的重头戏。在这里,炕围画除了传统的表现方式,还有了新表达,融入近百种文创产品中:镇纸、冰箱贴、抱枕、壁纸、瓷砖、鼠标垫……为这种传统民间绘画注入了新活力。
随着老房减少,不少传统炕围画难觅踪影。多年来,宁夏民间绘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田坤深入农家,一幅幅“岁月不败”的炕围画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即便是在废弃的土房中,唯有炕围画光泽依旧,所绘的山水花鸟成为时光的见证。“炕围画是漆画,长期不褪色,是非常耐久的艺术形式。”田坤介绍,这坚定了她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初衷。
在田坤等同心县本土艺术家的推动下,炕围画的表现内容也不再拘泥于风景,更多是在讲好家乡故事。作品《让水》描绘了西征红军为同心百姓打井的故事;《送水》描绘了武警战士为同心百姓拉水抗旱的故事……最近,田坤又花了10天时间,创作出《人参果致富果》,为同心县人参果产业进行特色推介。
“哪里有共产党,哪里就有美好家园。”身为土生土长的同心人,田坤把对党的感恩之情倾注于乡村振兴、闽宁协作等主题炕围画创作中。每天上午是田坤的创作时间,在同心县传统艺术馆创作室,她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除了拍摄留存,田坤还把炕围画“请进”展馆,赴北京乃至海外参展,让这门民间艺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不遗余力推广炕围画的同时,田坤还创新融入年画、农民画等艺术形式,让这一民间艺术更具时代价值与艺术感染力。她还不断走出去,借鉴山西炕围画艺术精髓,并谋划邀请山西炕围画创作者来同心交流。
让田坤欣慰的是,金晓琴、李翻地等年轻一代艺术家迅速跟进、绘制新作,让炕围画艺术走下土炕,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