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佛山基孔肯雅热确诊超2600例 传播途径为伊蚊叮咬 与登革热有相似处 2025年07月24日 

自7月8日广东佛山监测到一起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以来,病例逐日增加。截至7月21日,佛山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658例,均为轻症病例。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22日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

基孔肯雅热是什么?感染后会有哪些症状?和登革热的区别是什么?如何做好预防?

是什么?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在广东,主要是通过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1952年,该疾病在坦桑尼亚首次被发现,当时,在坦桑尼亚的村庄里,有60%~80%的人患病。“基孔肯雅”一词就来源于坦桑尼亚南部基马孔德语,意思是“变得扭曲”,用以描述出现严重关节疼痛的感染者痛得弯腰、蜷缩身体的样子。

随后,基孔肯雅热东移东南亚地区。1958年,首次在泰国出现基孔肯雅热城市疫情。这也是亚洲地区首次分离出基孔肯雅病毒。1965年,印度发生基孔肯雅热大流行,30万人感染。

2004年,基孔肯雅热在肯尼亚持续暴发,随后迅速蔓延至印度洋岛屿,引发了大规模疫情。之后,基孔肯雅病毒的暴发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2007年,欧洲首次报告出现本土传播;2013年,美洲首次发现相关病例。

在我国,首次发现基孔肯雅热输入性病例是在2008年3月。当时,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卫生检疫人员在白云机场对入境人员进行检疫查验时,发现一名发热病人,其自述回国前两天开始出现发热,全身关节疼痛,此前一直在斯里兰卡建筑工地工作。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诊为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目前,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南美洲、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如巴西、印度、法属留尼汪岛、泰国、马来西亚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已报告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由于许多国家存在监测能力有限、诊断资源不足、漏报、常与登革热混淆等问题,准确及时的全球流行病学数据有限,缺乏病例报告的区域并不等于没有发生传播,实际传播范围可能更广。

啥症状?

发热、关节痛,感染2~3天后出现皮疹

基孔肯雅热典型的临床表现是:

刚开始:通常以发热最先出现,随后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疼痛多出现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等小关节。

2~3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皮疹可出现在四肢或全身,一般3~5天就退疹。

整个病程通常持续5~7天,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个别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两三个月。

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感染后风险更高,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需特别关注预防。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花蚊子”)传播,与登革热的传播途径高度相似。这两种疾病,各年龄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初期都会出现高热、头痛、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在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共同流行的地区,常有人同时感染两种病毒。

事实上,首次从坦桑尼亚发热患者血液中分离出这种病毒时,也曾一度被认为是登革热,直到血清学和病毒学研究证实它是一种新发现的甲病毒,才被命名为基孔肯雅病毒。相关学术论文回顾性案例分析认为,基孔肯雅病毒最早流行可能在1779年,但过去的记载往往认为是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相比,有两个一样和两个不一样。

●两个一样:

1.传播途径完全一样,都是伊蚊传播。

2.防控措施一样,都是对发病人员进行防蚊隔离,灭蚊、清理孳生地和做好个人防护。

●两个不一样:

1.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更快,比登革热传播快两到三倍。

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基孔肯雅热病毒在体内潜伏期通常为3天至7天(最短1天,最长可达12天),随后可能突然发病,出现典型的“热-疹-痛”三联征。

2.虽然两者症状相似,都有发热、皮疹症状,但有区别。

●突发高烧:基孔肯雅热患者体温可高达39°C+,可能持续1-7天。部分患者会出现“双峰热”,即退烧后再次发热。

●明显关节疼痛: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基孔肯雅热是小关节疼痛明显,特别是手指、手腕、脚踝和脚趾等小关节会出现剧烈疼痛和肿胀,可能持续数天甚至数月,个别患者持续时间较久。

●皮疹:约80%基孔肯雅热患者在发热后2-5天,面部、四肢甚至手掌脚底会出现红色斑疹或丘疹,常伴有瘙痒。此外,还可能伴随头痛、恶心、呕吐、肌肉痛、结膜炎等症状。

另外,登革热发生重症的比例比较高,致死病例时有发生,但是基孔肯雅热多数患者为轻症,大约会在1~2周内康复,但部分人(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可能会经历长期关节疼痛的折磨。只有极少数情况下,该病会导致出血、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自2025年以来,截至6月初,全球14个国家或地区共报告基孔肯雅热病例超22万例,其中约80例死亡。

如何治?

尚无特效药 只能对症处理舒缓症状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带有基孔肯雅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环,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2~5天可产生高滴度的病毒血症,被病媒蚊叮咬后,病媒蚊便可能受到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机会将病毒传播。

罕见情况下,基孔肯雅病毒也可在婴儿出生时由母体传给新生儿。

所有年龄人群均易感,但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基孔肯雅热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舒缓症状。

一般治疗:

发热期应卧床休息,不宜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采取防蚊隔离措施。

对症治疗:

1.降温:对于高热病人应先采用物理降温。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要避免酒精擦浴。可使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

2.止痛: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可使用镇痛药物。

3.脑膜脑炎的治疗:治疗要点主要为防治脑水肿。可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药物降低颅压。

4.关节疼痛或活动障碍者可进行康复治疗。

咋预防?

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是关键

目前,我国尚无疫苗可供预防基孔肯雅热。

在世界范围,2023年11月,由法国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研发的疫苗(IXCHIQ)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款预防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疫苗。该疫苗属于减毒活基孔肯雅病毒疫苗,适用于18岁以上高风险人群,并在欧盟、加拿大和英国获得同类许可。在出现两例死亡病例及多起严重不良事件后,今年5月8日,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暂停了该疫苗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的使用;5月9日,FDA发布暂停60岁以上人群使用该疫苗的建议,调查显示该疫苗上市后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报告,包括神经系统事件和心脏事件。

基孔肯雅热是伊蚊传播,伊蚊是依靠积水繁殖后代的,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是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

(综合央视、《南方都市报》)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