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8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1万元银行理财15个月仅赚9元

投资者如何面对理财收益落差?

在“雪糕刺客”引发热议后,不少投资者也在网络平台吐槽遇到了“理财刺客”。他们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实际到期收益与业绩比较基准相差甚远。

网友15个月赚了9元

自称理财“理了个寂寞”

“5万放了476天赚得了170多元,买的时候标注4.4%的基准,差得也太多了吧。”6月底,网友小思在社交网站晒出了自己理财资金到期的页面截图,对收益感到很失望。记者查询这家银行的官网,找到这款产品的到期信息公告,这款产品是某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于去年3月初发行的一款固定收益类封闭式理财产品,风险等级PR3,投资期限476天,到期日是今年6月27日。该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是4.4%,但到期日产品净值却只有1.0035。记者粗略计算,其实际年化收益率在0.27%左右,还不到业绩比较基准的1/16。另一位网友小丽买的也是这家理财子公司的一款风险等级为PR3的封闭式理财产品,投资期限15个月,到期日是今年4月26日,业绩比较基准为4.20%(年化)。记者从该银行官网查询到,该产品到期日净值为1.0009,也就是说1万元投资了15个月,能挣9元钱。粗略计算,实际年化收益率约为0.072%,大约是业绩比较基准的1/60,甚至只相当于托管费率0.20%的1/3。小丽说:“看到手机银行的到期金额后我就蒙了,以为自己记错了本金。后来翻看交易明细,果真是本金进本金出。定存一年还有1.7%的利息,我这400多天理了个寂寞啊。”

多个银行理财产品收益

远低于业绩比较基准

小思和小丽的遭遇不是个例,到期收益率远不及业绩比较基准的产品也不止那家大行才有。有网友去年7月在另一家大行的手机银行购买一笔5万元理财,业绩比较基准为4.2%,今年7月资金自动赎回到账后才发现,5万元理财仅赚了45元。还有投资者两年前买了40万某银行R2级别理财产品,期限760天,“预期收益率”(实际应为业绩比较基准)为4.5%,产品8月初到期,兑付时只有3.2%的收益率。该投资者称:“低风险产品我们肯定是预期银行能兑付的,不然,我们为什么不在两年前买4%左右利率的银行大额存单呢?”

银行理财不保本

业绩比较基准不是承诺收益

多家银行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资管新规已推出4年,银行理财早就不是大家以为的保本保收益,这些被投诉的产品也明确说明是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至于业绩比较基准,虽然也是用年化收益率形式表现,但并非大家以往熟悉的预期收益率,而是基于产品性质、投资策略、过往经验等因素对理财产品设定的投资目标,不代表产品的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也不是银行对理财产品收益的承诺或保障。

某国有银行理财经理朱先生对此解释:“前些年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有预期收益率,也都能实现,所以很多客户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是刚性兑付的,保本保息。资管新规推出后,情况完全变了,银行理财都不保本保息了。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大部分都跟基金一样,是净值型的,没有预期收益率,只有业绩比较基准。业绩比较基准可以看作是净值型理财产品未来收益的‘小目标’,类似于划了‘及格线’,但不是收益承诺。投资者最后拿到的实际收益可能比业绩基准高,也可能比业绩基准低。所以,投资者买银行理财也要有‘买者自负’的风险意识,不能闭眼盲入。”

单一数值型业绩比较基准是 “理财刺客”主要区域

据了解,业绩比较基准主要有三种形式,包括单一数值型,区间数值型和指数型。记者注意到,业绩比较基准为单一数值型的理财产品是业绩不达标的主要区域,尤其是那些基准设置较高的产品。

以某合资理财公司为例,中国理财网公布的信息显示,该理财公司目前已有24只产品到期,都是封闭期12至15个月的固收类产品。这24只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均为单一数值型,都在4.3-4.5%之间,只有5只达到业绩比较基准,实际年化收益率在4.45%-5.67%之间。未达标的19只产品中有13只的实际年化收益率是2字头。比如,8月3日最新到期的一只一年期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4.35%,实际年化收益率2.48%,还不到比较基准的六折。 到期收益率最低的一只产品实际年化收益率仅1.8%,与业绩比较基准相差2.55个百分点,差不多打了四折。

业内人士指出,区间型业绩比较基准会有下限和上限,即使理财产品表现不理想,一般要达到下限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这种区间型的形式直观上不确定性就较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较弱;单一数值型的业绩比较基准看上去确定性更强,在销售环节更容易吸引投资者,但实际到期时不容易达标。

虽然社交平台经常可见网友吐槽自己的理财产品收益不及预期,但银行理财产品总体达标率其实还不错。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到期的封闭式产品中有12380只产品披露了业绩比较基准,其中10367只产品能够计算到期收益率,有近9成的产品到期收益率可以达到银行设定的业绩比较基准线,甚至超4成的产品到期收益率超过了业绩比较基准中枢,实现了超额兑付。整体来看,理财市场的兑付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

对于习惯了预期收益率的投资者来说,如何挑选优秀的净值型产品,避免“理财刺客”的刺痛呢?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业绩比较基准只是一个参考的收益率,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实际收益率会围绕业绩比较基准上下波动,有时可能会偏离较远。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后,投资要自负盈亏,购买理财产品不能只看业绩比较基准,要重点考察产品的风险,产品风险高低主要从风险等级、投资范围、资产配置比例、历史净值波动等方面判断。一般来说,业绩比较基准较高的理财产品,要么风险偏高,要么流动性偏差,投资者要能平衡产品风险、收益、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据《北京青年报》)

--> 2022-08-18 1万元银行理财15个月仅赚9元 2 2 新消息报 content_32679.html 1 投资者如何面对理财收益落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