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8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广袤湿地绘就“塞上江南”新画卷

阅海湖美如画。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供图

越来越多的鸟类在宁夏驻足、栖息、繁衍。宁夏日报记者 王猛 摄

隆冬时节,俯瞰黄河银川段别有韵味,迟迟不愿离去的候鸟在这里自由翱翔,一幅安静、祥和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近年来,银川市探索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双赢之路,成为中国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银川市以“生态立市”为理念,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建设银川滨河水系截污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在黄河西岸长约49.5公里、面积约1.1万亩的滨河水系,有3处天然湿地和5处人工湿地。如今,滨河湿地已成为“鸟类天堂”,两岸人工湿地保障入黄水质稳定达标,黄河滩地生物多样性大幅提升。

家门口的幸福感

12月8日清晨,初冬的太阳缓缓升起,蓝天上白云悠悠。

“这么好的天气,适合步行上班。”刘霞家住银川城北,出门就能远眺雄伟的贺兰山,方圆两公里三面有湖、公园、林地。步行一小时,沿途秀丽的风光让她的心情轻松而美妙:团结路两边“不起眼”的小湖中,有几十只鸟儿在嬉戏;宁安北大街金水桥两边宽阔的湖面上,一群群各类鸟儿时而振翅高飞,时而低空盘旋;茂密的芦苇丛中,不时传出阵阵鸣叫;路边的护栏上,红嘴鸥停在上面梳理羽毛、享受晨光。一路上,看着云朵、树木、高楼、桥洞倒映在湖中,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步行上班已经成了我的最爱,既放松心情又锻炼身体,每天还能看到不一样的景致,幸福感油然而生。”刘霞说。

银川市湿地面积达5.31万公顷,塞上湖城颜值高、气质佳,广袤湿地带来的好生态引得红嘴鸥、天鹅等“老朋友”每年翩然而至。秋冬时节,不少市民在家门口的北塔湖、宝湖、燕鸽湖近距离与红嘴鸥亲密互动,俨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流连忘返的“远方来客”

在典农河三沙源河段,远道而来的数十只小天鹅时而在水面嬉戏、觅食,时而在空中自由翱翔。宁夏观鸟协会秘书长李志军介绍,往年在银川可能偶尔能够见到三五只天鹅,这一两年一次能看到二三十只,在典农河甚至能够一次见到60只到80只天鹅,“人与天鹅共处已慢慢变成常态”。

除了好的生态环境,爱鸟护鸟的市民也赢得这些“远方来客”的心。银川市湖泊湿地面积扩大,城市绿地公园增加,不仅观鸟平台多了,拍摄鸟、保护鸟的人也多了,逐渐形成爱鸟护鸟的良好社会氛围。

如今的银川,湿地生态有效恢复,湿地景观赏心悦目,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主任王筱平介绍,根据监测数据,银川市区空气湿度已从以前的30%提高到目前的50%。银川能观测到的候鸟种类、数量明显增多,且停留时间变长、栖息范围扩大。以往难得一见的“稀客”也越来越多,在黄河岸边广阔水域、城市里的湖泊湿地,常能看到大天鹅、小天鹅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的身影也频频出现,还发现非常罕见的卷羽鹈鹕。“候鸟等野生鸟类对生态环境十分敏感,它们种群、迁徙路线的变化是生态变化最直观的反映。”王筱平说,银川湿地已成为我国西部以及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栖息繁殖地,共有野生鸟类242种,其中有黑鹳、中华秋沙鸭、遗鸥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有大天鹅、白琵鹭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3种。

湿地是宁夏的福泽

宁夏是全国唯一一个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得益于母亲河的滋润补给,宁夏拥有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湿地资源。目前,全区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在内的湿地面积达310万亩。宁夏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魏晓宁介绍,湿地是宁夏的福泽,越来越多的鸟类在宁夏驻足、栖息和繁衍,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

今年11月19日,平罗黄河湿地迎来500多只小天鹅;12月初,大批越冬的绿头鸭在海原湿地公园“安家落户”。近年来,人们在黄河沿岸湿地连续监测到遗鸥、玉带海雕、东方白鹳、卷尾鹈鹕等新记录鸟类12种,连续两年监测到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遗鸥、大鸨、黑鹳、白尾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多;冬春季在黄河沿岸栖息、停留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单个种群数量达到近万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小天鹅在宁夏多地停留时间长达1个多月,种群数量也逐年增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这给宁夏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指明方向。宁夏开展湿地动态监测、湿地产权确权及科普宣教等,加强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强化重要湿地保护修复。截至目前,建立湿地型自然保护区4处、湿地公园26处,初步形成了以湿地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各级重要湿地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全区湿地保护率达到56%。以水为脉,建设了银川、中卫、吴忠、石嘴山4个“水韵城市”,建成了“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塞上湖城景观。湿地生态质量明显提升,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不但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重要栖息繁殖场所,更在蓄洪防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效改善了市民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有力促进了湿地生态旅游等生态红利释放,提高了广大群众生态福祉获得感。

宁夏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魏晓宁表示,今后该中心将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和管理,继续组织实施《黄河流域宁夏段国土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规划(2020—2025年)》,力争到2023年湿地保护率达到56.5%,完成湿地修复面积18.5万亩,到2025年湿地保护率达到58%,完成湿地修复55.5万亩,不断提高湿地质量和湿地生态功能,丰富生物多样性,满足人民群众对湿地生态的需求,为推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美丽新宁夏”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 陈秀梅

--> 2022-12-14 2 2 新消息报 content_49344.html 1 广袤湿地绘就“塞上江南”新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