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指引广大文物工作者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不断强化文物工作的实证史证作用和宣传教育功能。在宁夏,一批考古研究成果引人注目,一批珍贵文物得到妥善保护,博物馆展览展示推陈出新,文物活化利用不断推进,文物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凝聚精神力量。
“十三五”以来,宁夏累计投入资金8亿多元,组织实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100余项,完成近2000件珍贵文物数字化采集、归类和建档工作,组织实施了12个博物馆预防性保护项目和可移动文物修复项目,构建宁夏文物保护事业的崭新格局。
宁夏考古工作者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相继开展了灵武水洞沟、青铜峡鸽子山旧石器时代遗址、隆德沙塘北塬、周家嘴头新石器时代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盐池张家场汉代城址、固原开城安西王府元代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开展了彭阳红河流域、六盘山东麓、罗山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和石窟寺专项考古调查研究项目。
今年2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上,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从全国43项考古发掘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作为全国6项重要考古成果之一,被评为2022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截至目前,共有2个项目入选“中国考古新发现”,2个项目同时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2个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宁夏还依托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配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文物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依托革命文物和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考古现场等文博资源,推出“博物馆之夜”“考古开放日”“红色线路游”“文物研学游”等文物旅游融合项目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充分展示宁夏文物的独特魅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以真实可感的模样融入民众生活。
11月9日,全区文物工作会议在银川召开,宁夏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正式对外发布宁夏十大考古发现,分别是:水洞沟遗址、鸽子山遗址、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彭阳姚河塬西周城址、春秋战国北方青铜文化墓地(彭堡墓地、杨郎墓地、王大户墓地)、固原北朝隋唐墓地(冯氏墓、李贤墓、田弘墓、史氏家族墓地)、西夏陵、西夏佛塔(宏佛塔、拜寺沟方塔)、西夏瓷窑址(苏峪口瓷窑址、磁窑堡窑址)、宁夏长城考古调查。
宁夏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考古发现绚丽多彩。今年以来,宁夏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以水洞沟遗址发现100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宁夏十大考古发现”遴选活动,在近百项考古调查发掘项目中,遴选出“宁夏十大考古发现”,全面展示宁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考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宁夏十大考古发现’是宁夏考古工作的典型代表,涵盖了古人类及各个历史时期重要文化遗址,揭示了宁夏地区、乃至西北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对于深入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历程,丰富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具有重要意义。”宁夏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水洞沟遗址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宁夏博物馆、宁夏地质局区域地质考察队、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裴文中、钟侃、高星
水洞沟遗址于1923年首次发现并发掘,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
100年来,水洞沟遗址共进行了6次大规模发掘,共发现了12个遗址点,距今4万年至1万年。水洞沟遗址因其特殊的石器技术,不同时期的人群变化,复杂的环境演化背景,成为中国北方乃至东亚地区最为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对解决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东西方人群交流以及农业起源等一系列国际重大课题有着重要的作用。2021年,水洞沟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2年,水洞沟遗址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青铜峡鸽子山遗址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青铜峡市文物管理所
发掘领队:彭菲
鸽子山遗址位于贺兰山前鸽子山盆地东缘,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通过发掘揭露了距今4800年、1万年和1.2万年的三个文化层位,为研究我国西北地区的旧-新石器过渡阶段人类文化演变提供了珍贵材料,与水洞沟遗址一起构筑了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演变框架。
火塘遗迹和疑似柱洞的建筑类遗迹的发现,对于研究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的居址形态和生存模式有重要意义。出土较多鸵鸟蛋皮装饰品和复杂纹饰鹿牙装饰品,反映出万年前精巧的钻孔工艺技术和极致艺术追求。发现的上千件磨盘/磨棒,为西北地区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鸽子山遗址曾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获得“2017年田野考古发掘一等奖”。
海原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
历任发掘领队:董居安、许成
菜园遗址群位于海原县南华山北麓,因其文化内涵独特被命名为菜园文化,年代距今约4500至4300年,大体与半山、马厂文化年代相当。菜园文化陶器以夹砂橙黄陶为主,器类有圆腹罐、花边罐、高领罐、瓮、单耳罐、双耳罐、刻槽盆、敞口盆、折腹盆、匜、豆等。纹饰以篮纹、刻划为主,还有少量的绳纹、附加堆纹、戳印纹等。彩陶主要有红彩、紫彩、黑彩,彩绘图案丰富多样。
菜园遗址群的发掘对研究宁夏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齐家文化的来源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彭阳姚河塬西周城址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阳县文物管理所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马强
姚河塬遗址位于固原市彭阳县,面积92万平方米。先后发现了城墙、护城壕、高等级墓葬区、铸铜作坊区、宫殿建筑基址、水网道路等重要遗迹。出土了青铜器、玉石器、象牙器、瓷器、甲骨文等珍贵文物,是国内目前布局完整,出土遗物丰富的诸侯国都邑城址,通过甲骨文解读其国别为“获国”,是一处史籍未载的西周诸侯国。被考古专家总结为“五个最西北”,即最西北的西周早期封国都邑城址,最西北的西周早期诸侯墓葬,最西北的甲骨文发现地,最西北的原始瓷器出土地,最西北的铸铜作坊遗址,最特殊的葬制葬俗。
姚河塬遗址先后荣获“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8年田野考古二等奖”“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亦称六大考古新发现)”“新世纪中国考古新发现(2011—2020)”“2022年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等众多殊荣。
(下转04版)
本报记者 张雪梅 整理
本版图片均为宁夏文化和旅游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