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风沙掠过贺兰山岩壁,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原始密码,正等待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近日,宁夏研究员韩学斌以一场名为“贺兰山岩画解密”的展览,用岩画拓片、全新图解,巧妙融合《诗经》,为岩画赋予更深的文化意蕴。这位岩画研究者用20多年学术积淀,将先民的生活图景与精神世界,化作可触摸的文明脉动。这场展览自亮相以来,吸引市民踊跃参观,在社交媒体上热度持续攀升,让古老的岩画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A
网红打卡地
解码先民留下的“朋友圈”
银川市金凤区丰泽美居东门,一间不起眼的营业房最近成了网红打卡地。推门而入,扑面而来的不是商业气息,而是一股穿越千年的“山风”——这间不足120平方米的空间,被韩学斌布置成了“可阅读的贺兰山”。
展厅门正对面的墙上,悬挂着一幅名为《听》的岩画拓片:一只小鹿昂首,颈微伸,双耳竖立,长角斜挑向上,像刚抽出的枝条。韩学斌给这幅拓片写的“图说”是这样描述的:《听》以道劲线条勾勒出一只灵动小鹿,小鹿昂首伫立,修颈前倾,双耳如叶瓣般高竖微颤,长角如枝指向苍穹,凝神捕捉风中的细微声响。其警觉身姿恰与甲骨文“听”字中耳口并用的意象呼应。而鹿角分叉的轮廓,更暗合“鹿”字对犄角的象形提炼,正应和《诗经·小雅·鹿鸣》所赞:“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那穿越山野的清澈鸣声,恰似远古谛听者跨越千年的生命回响。
仔细看,每一幅精心装裱的拓片都采用“图像+文字+《诗经》”的三层结构:原样拓下的岩画,石头的凿痕一清二楚;韩学斌用考古语言写的“图说”,严谨地解读了画面;配一句《诗经》原文作为整幅拓片的点睛之笔,如同一把钥匙,把冷冰冰的岩画变成看得懂的语言。
在这里,99幅拓片被巧妙串联,它们不是冰冷的复制品,更像一本古籍,画、文字说明、诗句连在一起,让先民的日常、悲喜、愿望都顺着文字来到观者面前。原来,石头也会“说话”,只是借用了诗的声音。
“这不是简单的石头画,是先民留给我们的‘朋友圈’。”从事文博工作的韩学斌不记得多少次深入贺兰山,用铅笔、拓包、相机,甚至指尖,一寸寸解码岩壁上的远古“图画”:为什么这头牛脊背多了一道弧线?为什么那只山羊的角被刻意拉长?“答案”被他绘成一张张“看得懂的说明书”。
韩学斌指着一幅名为《驯马图》的岩画拓片向观展市民介绍,贺兰山岩画中的“马”形象主题鲜明、造型突出、内容丰富。2022年,石嘴山市博物馆科研人员在贺兰山石嘴山段新发现岩画点,辨识度高的以马和鹿图案为主,其中一幅描绘的是先民驯马的场景。“这幅图案中,这名骑士拿着马鞭,面前的这匹马站得较平稳,下面一匹马在奔跑,说明在驯马。”韩学斌分析认为,远古时期的贺兰山山脉,植被茂盛、动物群集,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幅《驯马图》显示,数千年前的先民已掌握野马群居习性。
B
三道“土程序”
一步一步剖开岩画的深意
山洪的冲刷、滚石的撞击、岩面的风化,如同无形的大手,不断改写着贺兰山的样貌。给岩画配上“图说”,等同于破解无字天书,韩学斌用三道“土程序”,一步一步将岩画的深意剖开,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一道程序叫地质解码:还原远古生存画卷。在岩画《负重前行》前,韩学斌的思绪回到与其相遇的那一刻。“这幅岩画位于山体裂缝,动物蜷缩其中,这一细节暗示着部落生存环境的严峻。”为了验证这一猜想,韩学斌踏上艰苦的实地考察之旅。他多次测量岩画所在地层的裂隙变化,结合洪水冲刷留下的痕迹,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逐步还原出先民“夹缝求生”的生存图景。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发现岩画的位置与先民的生活区严丝合缝。“6米高的岩画正对着平台生活区的入口,两者相距仅30米,这无疑是远古社区的‘文化公告栏’,向后人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韩学斌说,这幅岩画就像一面镜子,让他清晰地看到了人类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二道程序叫光影解码:赋予岩画灵动之魂。岩画《三阳开泰》在韩学斌眼中,是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画卷。为了捕捉它的神韵,韩学斌在岩壁前守候了3天。晨光中,羊群昂首疾行,仿佛在迎接新一天的希望;正午烈日下,它们显得疲惫萎靡,展现出生活的艰辛;黄昏时,又焕发出奔跃之势,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韩学斌带领团队在不同时辰拍摄比对,最终在拓片中凝固了生命的律动。“这几笔简单的线条,却蕴含着现代人难以复刻的灵性,你不看透它,就想不出来。”韩学斌由衷地说。
第三道程序叫古文字闭环验证:筑牢学术严谨之基。韩学斌对每幅岩画的图解都需要经过三重严格的淬炼。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盖之庸专攻史前符号,负责审校图形与文字的契合度,确保每一个符号都能准确地传达出远古信息;山东省考古中心研究员、济宁博物馆馆长张超验证甲骨文演化的合理性,从历史长河中探寻文字的演变轨迹;宁夏博物馆馆长李进增严审诗意解读是否传递出岩画精神,让岩画不仅仅是冰冷的图案,而是有温度、有情感的文化载体。“那段时间,我经常被老韩凌晨两三点的电话惊醒,只为反复推敲一个标题,因为在他心中,学术尊严容不得半点将就。”李进增说。
C
图文互证体系
探索“让文物活起来”
在传统岩画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着“符号孤立化”的难题:由于缺乏具体的语境依托,单个岩画图案往往被视作毫无关联的抽象涂鸦,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被挖掘和阐释。韩学斌开创性地构建了岩画图解体系,形成《贺兰山岩画若干幅》,打破了这一僵局。他的成果让人们重新认识岩画——并非简单图案,有可能是比甲骨文更为古老的中国象形“母语”,承载着华夏文明早期深厚的底蕴与独特的智慧。
对于韩学斌这套融合图文与《诗经》的岩画解读体系,参与把关的专家学者们给予了高度评价。
张超评价:“其介绍文字言简意赅而意蕴深远,不仅精准捕捉了每一幅岩画的形式精髓与文化密码,更能深入浅出,化艰深为晓畅,实属难得。尤其是引入古诗与之辉映的点缀,实为‘诗性智慧’与‘图像叙事’的深度绾合与互文生发,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有益探索。”
“贺兰山岩画图解,图文互证严谨翔实,拓片与描述丝丝入扣,尤其引用《诗经》以古诗点睛,这是一种深具文化慧眼的‘互文性’解读,在‘石魄’与‘诗魂’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极大拓展了观者的想象空间,更是在《诗经》所代表的‘青铜时代’农耕礼乐文明与贺兰山岩画所映射的游牧狩猎文化之间,开启了一场跨越地域与族群的深沉对话,呈现了中华早期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深层共鸣与精神共振。”盖之庸从更宏大的文明视角肯定其价值。
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赞誉,既是对韩学斌及其团队研究成果的肯定,也是对这套独特解读方法文化价值的认同。面对赞誉,韩学斌更着眼于未来。他说,自己的解读只是试图为理解这些古老岩画打开一扇窗,希望能有更多年轻学者、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甚至广大文化爱好者,都能参与到岩画研究与保护中来,带着敬畏与热情共同解码这些沉默的石头画,让它们承载的故事和智慧得到更丰富、更生动的活态传承。
本报记者 安小霞文 韩胜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