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明小燕) “欠了5000元不还还玩失踪,搁谁谁不生气?”近日,年近六旬的李大妈在原州区法院开城法庭法官面前抱怨道。
法官给李大妈倒了一杯水,让她坐下来慢慢说。原来,李大妈和马某是朋友关系,2018年,马某向李大妈借款5000元,承诺数日后归还,但到了归还期限马某一直推诿不还,李大妈联系马某要求还钱,马某拒不还款,无奈之下,李大妈将马某诉至法院。
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联系马某,但因李大妈提供的联系方式不准确,经多次尝试才将应诉、传票等材料依法送达至马某。
开庭当天,李大妈早早便来到法庭等候,眼看开庭时间已到马某还未到庭,于是法官给马某拨去电话。电话中,马某称其在新疆打工,无法到庭。
“欠钱不还不说,现在直接连面都不露了!”李大妈情绪激动。见状,法官一边安抚李大妈,一边向上级报告事情原委。为了能减少当事人诉累,承办法官征求李大妈和马某的意见,决定通过微信进行线上调解。随后,法官添加了李大妈和马某的微信,建立微信群,确认各自身份后开始进行线上调解。双方当事人通过微信提交证据后,法官对证据进行初步审查,并引导双方进行沟通,最终达成了马某对欠款分2期偿还的调解意见,双方一致同意并签字。
“谢谢你们,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李大妈的烦心事解决了,拉着法官的手不停地说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