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走进大武口区星海镇隆惠村新建的有机蔬菜大棚,棚内外仿佛是两个世界。
棚外,一片不毛之地泛出白碱;棚内,翠绿的藤蔓上挂着红彤彤的果实,一派生机盎然。
仔细看,大棚的地面还有一些正在蠕动的小东西。
“这些都是精选的良种蚯蚓,它们以大棚种植的尾菜为食,在地下钻洞、疏松土壤,让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土壤。而且蚯蚓的粪便是高效有机肥,还田后能促进果蔬生长。”隆惠村党支部书记朱兵兵翻动地上的基床,更多蚯蚓探出身子,“我们把养殖、盐碱地改良和有机农作物种植结合,形成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存的生态,形成了立体有机的绿色农业发展链条。”
随着朱兵兵再往大棚深处走,棚里具有科技含量的细节一一跃然眼前:外置式秸秆反应堆、高垄栽培、降解膜、小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正是这些新型种植技术让大棚保持活力。
隆惠村大量土地是深度盐碱地。“之前别说搭温棚,地里放块砖半年都被‘咬’成灰。”在棚里忙活的隆惠村村民谢文婷感叹,“在推广大武口区盐碱地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之前,脚下这片地一直是春夏碱茫茫、风吹白土扬,我在村里土生土长,之前从没见过盐碱地里能长蔬菜。”
2021年,大武口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指导隆惠村村民立足客土沙培技术搭建了10栋大棚,并对多栋闲置大棚进行改造。有了技术“呵护”,大棚墙体不因盐碱和水的侵蚀快速老化,使用寿命达到正常地块大棚的水平。今年,大棚里的蔬菜和菌类等喜获丰收,为村集体增收16万元。
土壤的问题还是要想办法在土壤里“做文章”。
“大武口区有6万亩耕地,3万亩是中重度盐碱地。如何唤醒这笔‘沉睡’的宝贵财富,用好重要的潜在耕地资源,成了我们努力的主要方向之一。”大武口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赵金霞说,在自治区园艺技术推广站支持和帮助下,大武口区探索出环环相扣的盐碱地治理十大技术和近十项辅助技术,盘活存量、合理挖潜,让“白花花”变得“绿油油”,一批盐碱地重现生机。
“目前,隆惠村香菇种植产业蓬勃发展,我们相时而动,探索将盐碱地治理等技术与香菇种植相结合,把菇渣等农业废弃有机质腐熟后养殖蚯蚓,延长有机蔬菜栽培的链条,让隆惠村各项特色产业联动起来,形成生态、环保、有机的大循环。”赵金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