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年,是吴忠市红寺堡区发展史上极其难忘、极不平凡的5年。
红寺堡区以“脱贫攻坚、增收富民”为统揽,做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带领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2016年—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从30.38亿元增加到85.79亿元,5年平均增速为9.4%;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12元增加到27250.8元,5年平均增速为7.1%;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081元增加到11996元,5年平均增速为11.1%。
带领移民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红寺堡区鞍马未歇再出征,奋力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红寺堡区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推行脱贫攻坚“556”工作模式,扎实开展“四查四补”、挂牌督战等重点工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累计整合资金57.7亿元,实施各类扶贫项目676个,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失学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健康扶贫“三个一批”精准落实,危窑危房应改尽改,常住人口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1.12亿元,兑付产业到户补助、务工补贴等资金2.8亿元,建成扶贫车间14家,开发公益性岗位6457个。累计落实闽宁对口协作、中烟定点帮扶资金3.2亿元,实施产业、就业等项目200余个。159个帮扶单位、382名驻村工作队员、3313名干部扎根基层、奋战一线,汇聚起携手脱贫、众志攻坚的强大合力。
红寺堡区12779户5058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顺利退出省定贫困县序列,并入选全国首批脱贫攻坚交流基地。
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农业提质增效。发展壮大“3+X”产业,累计种植葡萄10.8万亩、枸杞2.5万亩、优质牧草7.2万亩、黄花菜8.02万亩,肉牛、滩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2.5万头、96万只。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8万亩,建成太阳山镇巴庄村高效节水等示范基地,获批建设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红漠”葡萄酒、“红寺堡”黄花菜等区域公共品牌13个,注册“千红裕”“滩羊坊”等商标56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9个。引进水发浩海、百瑞源、富阳等龙头企业10家,培育产业合作社273家,农业总产值达到18.2亿元。成功举办黄花菜产业科技高峰论坛、中国葡萄酒酒商大会等一批全国性盛会。红寺堡区先后被评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基地、中国富硒黄花菜明星产区、宁夏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示范试验及实训基地。
工业扩规增量。编制完成“十四五”新能源发展规划和绿色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园规划,湘投控股、中车株洲所等企业相继落户,协议投资252.3亿元。新能源集维中心建成投运,风力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58万千瓦,占自治区近六分之一。红寺堡区被列入全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大唐新能源、兴民纺织等一批项目投产达效。完成弘德包装、东方盛达等40家企业技术改造。累计培育规上工业企业54家、“专精特新”企业24家、“中小企业50强”5家,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
服务业提档升级。时代广场、团结商业广场等商贸综合体建成运营。工行、建行等7家金融机构落地营业,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4.7亿元和50.8亿元,存贷比达到92.9%。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成功举办农特产品展销会、推介会40余次,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开设各类网店1000余家,线上销售额超过2亿元。连续多年承办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罗山航模基地成为“国字号”航空运动营地。宁夏移民博物馆、“1236”指挥部旧址等旅游景点纳入自治区全域旅游规划,红寺堡镇弘德村、柳泉乡永新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宁夏特色旅游村。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7.79亿元,年均增速7.1%。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新建住宅小区14个,完成棚户区改造5603户、老旧小区改造4个,城东市民休闲公园、金水广场改造提升等工程相继完工,城镇社区增至8个,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2.6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30.6%提高到40.1%。建成柳泉乡、大河乡美丽小城镇,以弘德村、永新村、红川村为示范,高标准打造美丽村庄37个,杨柳村、香园村、永新村跻身“国家森林乡村”。改造农村卫生厕所1.18万座、污水管网72.6公里。
红寺堡区扬水骨干工程改造完成。高铁红寺堡北站、G338线等重点项目建成投运,乡村道路通车里程达935公里。红寺堡区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区)、全国和自治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区)。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三大保卫战”成效显著,中央和自治区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面整改,压砂地全部退出,环罗山生态屏障建设更加巩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85%,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95.5%,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14.12%、56.69%。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始终保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标准只升不降,超过80%的财力用于改善民生。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累计投入资金8.5亿元,实施薄改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等项目,新建职业技术学校、弘德希望小学、七幼等中小学、幼儿园32所。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和自治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评估验收,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吴忠市及宁南山区9县前列。宁夏大学、自治区教育考试院函授、自考教学站正式设立,填补了当地高等学历教育空白。
医疗卫生快速发展。挂牌成立医疗健康总院,构建“1+3+6”县域医共体,实现“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红寺堡区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妇幼保健计生中心等建成投用,远程心电、影像、检验“三大中心”效果凸显,胸痛、卒中、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通过认证。红寺堡区成功创建自治区卫生县(区)。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累计投入5.1亿元,建成体育馆、文化馆、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实现全覆盖。全民阅读、全民健身等系列群众文体活动有序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通过验收,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打造村级游客接待中心4个,升级改造紫光湖、罗山飞行营地等休闲旅游打卡地。红寺堡区被纳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
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健全完善敬老院、残疾人康复中心、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红十字会等民生服务机构,建成保障性住房2831套,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顺利通过自治区终期评估。
就业创业成效明显。培育创业实体594个,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4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9万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0亿元。红寺堡区被评为自治区转移就业示范县(区)。
好日子还在后头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异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汇聚着23.5万宁南山区移民。
刚搬过来时,这里沙丘遍地、风沙漫天。移民生活也很困难,缺吃少穿的不在少数。
20世纪末,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红寺堡区启动扬水工程建设,让水往高处流,四级扬水高程299米,堪称新时代的红旗渠工程。
有了水,红寺堡区才有了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对此,移民们都很珍惜,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了“沙漠变绿洲,沙丘起高楼”的跨越式发展,生态、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眼下,红寺堡区又在奋力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
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好日子,红寺堡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发出了“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肺腑之言。
特别是最近5年,红寺堡区完成了一批亮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改革事项,解决了一批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急事难事,办成了一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实事大事,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无愧人民的优异答卷。
对于今后5年的发展,红寺堡人庄严承诺——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年均增长8%以上;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年均增长9%以上。
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5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万元、1.8万元以上。
移民群众的好日子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