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下一篇

原州区:产业兴旺挺起农民富足脊梁

城乡一体化发展。

引进高档优质蔬菜品种。

新农村、种植基地与“出户入园”养殖区相得益彰。

彭堡镇姚磨村冷凉蔬菜基地。

绿染山川,众业兴旺。

仲夏时节,万物丰茂;希望田野,一片欢歌。

“香瓜拉到本地市场销售,1斤10元;菜心通过冷链物流运输到广州,1斤12元。”

芒种一过,清水河川道区沃野上,弥漫着淡淡清香,瓜菜陆续成熟上市,人们忙着采摘、装运,收获的喜悦映红了农家人的脸庞。

创新拓展农业新天地

“吃‘甜’瓜,来马庄村,吃在嘴里,甜在心里。”6月10日,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史银强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信息。当天,头营镇香瓜成熟上市。

“村集体加上农户,全村一共种植香瓜59栋棚。”史银强算了一笔账:按照零售价每斤10元计算,1栋棚一年产香瓜2500斤,59栋棚除去成本纯收入70多万元,每栋大棚净赚1万多元。

杨郎村家家户户一直以养殖、种玉米为主。直到2017年,杨郎齐力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投资建设了1000栋大棚种瓜,带动村民入股合作社,入股村民达到100户,人均收入达3万元。

在马庄村香瓜上市之际,邻村杨郎村的蜜瓜正铆足劲积攒糖分。阳光下泛着粼光的连栋大棚里,拳头大小的蜜瓜挂满青藤。

“再有1个月,这1200亩蜜瓜全部成熟。”齐力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曹辉介绍,这些蜜瓜以“农超对接”方式销往上海、浙江等地。

2019年,浙江客商彭利民看中原州区独特的农业生产条件,找到曹辉合作。两人一拍即合,将3000亩荒地改造,配套节水灌溉设施,引进优质种子,种植高档优质蜜瓜。

“大家都要参与,一起赚钱。”曹辉创新经营模式,引进浙江温岭市吉园果蔬合作社、宁夏新绿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齐力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鼓励村民入股参与。

“带动全村210户种植瓜菜,有32户脱贫户有了保底分红,解决就业280人。当年实现产值1000万元,收益500多万元。”曹辉说,在收益分配中采取入股分红制,农户首先在土地流转中获得流转金,然后在流转土地上打工获得劳动报酬,最后再通过本利结算分红,实现多重收益。

头营镇产业发展的背后,蕴含着原州区“一盘棋”谋划产业布局,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执着。

原州区昼夜温差大、空气清新,天然隔离条件好,有着发展冷凉蔬菜的独特优势。产自当地的冷凉蔬菜色泽鲜亮、脆嫩多汁,闻名大江南北,成为南方消费者餐桌上的“香饽饽”。

近年来,原州区改变一家一户的传统种植方式,扩大冷凉蔬菜种植规模,推广新品种试验示范种植,建成智能育苗中心、净菜分拣中心、预冷库,延长蔬菜产业前端,延伸蔬菜产业后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棚蔬菜先上市,接着露地西蓝花、甘蓝陆续上市。”种植大户马啟在彭堡镇河东村流转2000多亩地,种菜的同时,联合专业合作社成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机制,组织跨村建、产业跨村育、能人跨村带,带动彭堡镇11个村发展冷凉蔬菜5万亩。

“原州区把冷凉蔬菜按照一个工业流程去做,依据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标准,从育苗、栽植、管理到采摘、包装、运输、销售,建起一套高标准农业生产模式,建立从生产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原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冯晓明介绍。

依托“互联网+”建成蔬菜信息交易平台,与全国各大果蔬市场联网,又在广东省主要城市开设档口,打通菜地到餐桌直销通道;组建冷链运输车队,将原州区的冷凉蔬菜销往广州、深圳、上海等地。

“早期吴磨村种的菜只在周边集市出售,自从合作社与外地大型超市合作后,取消中间环节,从菜地到南方消费者餐桌实现直销,亩均增收30%。”彭堡镇吴磨村种植大户王升说起销售变化感慨不已。

现在,原州区有机蔬菜基地被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确定为第一批认证基地,认证形成了六盘山冷凉蔬菜产品品牌,售价高于江南市场其他地区同类蔬菜10%至30%。

今年,原州区把冷凉蔬菜产业确定为助农增收的主要产业,沿清水河川道区打造清凉蔬菜产业带,建设蔬菜示范村33个,带动冷凉蔬菜种植20万亩,1.7万户农户参与。

产业向高质量要红利

玉米70%、豆粕13%、油渣14%、预混料3%……6月10日上午9时,原州区寨科乡蔡川村村民杨宗仁像往常一样,来到牛棚配料。

看到杨宗仁,几十头牛扑闪着大眼睛伸长脖子,哞叫着挤到槽前。

杨宗仁往槽里倒满腌制的青贮,撒上麦麸、玉米粉、油渣,接着用木棒搅拌均匀,眼见香喷喷的饲料配成,牛儿们迫不及待地吃起来。

“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一样不能少,饲料不仅要营养均衡,粗饲料、精饲料搭配还要合理,这样精心喂养,牛才能膘肥体壮。”说起养牛,杨宗仁侃侃而谈。

生活的磨炼,让这个庄稼汉明白,只有勤劳用心、科学养殖,才能经营好来之不易的家业。

在养牛之前,全家人的生活都靠杨宗仁一个人在外打工勉强维持。

2008年,蔡川村成立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抱团发展肉牛产业。杨宗仁第一个响应加入合作社,从银行贷款1万元起家。

有了政策支持、技术指导,杨宗仁养的牛一年比一年多,从养殖“门外汉”慢慢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土专家”,饲养高品质肉牛50多头,每年给他带来18万元收入。

从一无所有到百万元户,杨宗仁只用了10多年就实现了致富梦想。

住砖瓦房、开小轿车,杨宗仁家的变化成为蔡川村村民养殖致富的真实写照。

蔡川村位于固原市东部干旱山区,这里曾经十年九旱、广种薄收,农民靠天吃饭,生活贫困。

“2008年,全村养殖黄牛170头、羊1000多只,全村资产不足200万元,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蔡川村党支部书记杨小军回忆。

脱贫攻坚让这个山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当地群众依托金融帮扶“借鸡生蛋”,养牛、养羊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现在,全村饲养牛5500头、羊1万多只,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万元,全村有小轿车260辆,有100多户村民在固原市区购置了楼房,总资产超过3亿元。”杨小军说。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到肉牛养殖示范村,蔡川村依靠“产业引领+能人带动+金融帮扶”的“蔡川模式”名扬国内外,并作为中国扶贫经典案例在联合国网站展示。

如何借鉴蔡川村的成功经验,促进全乡群众富裕富足,寨科乡干部深入思索着。

“全乡现有牛1万头,虽有一定规模但品种落后,饲料投入产出比不高,利润较低。”寨科乡副乡长马金国说,提高群众收入,肉牛产业提质增效势在必行。

于是,寨科乡采取服务扩能、金融扩面、产业扩规,开始探索“蔡川模式”升级版。“寨科乡地广人稀,耕地超过12万亩,有着发展养殖业得天独厚的优势。”马金国说,今年争取项目,将现有耕地全部改造成高标准农田,种植耐旱优质玉米,让土地为牛服务。

“用足金融惠民政策,将农户授信贷款从5万元增加到30万元,养殖大户授信贷款从10万元增加到50万元,贷款期限从1年延长至3年。”马金国说,为了提高肉牛养殖效益,寨科乡从品种引进到市场对接全程引导,促进百姓“腾圈换牛”。

引导养殖户加快更换生长周期短、出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优质品种,主推四代以上西门塔尔、安格斯等高端肉牛品种。“现养的肉牛每头利润4000元左右,四代以上肉牛每头利润1万元左右。”饲养15头四代肉牛后,杨宗仁有了底气,付出相同劳动,四代肉牛每头可多赚6000元。

“全乡的肉牛全部换代后,净增收入5000万元。”马金国说,计划用3年把优质肉牛饲养量扩增到3万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寨科乡组织专业人员从外地引进优质肉牛,再以平价向当地群众转售,推进肉牛品种改良升级。

近年来,原州区按照“扩量提质”思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母畜扩栏、良种技术推广和饲草基地建设投入力度,先后打造万头肉牛养殖乡镇8个、千头肉牛养殖示范村30个,培育养殖企业7家、肉牛养殖合作社354个、规模化养殖场52家,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大户达到4799户,形成主体多元、协调互补、多种养殖模式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肉牛就是行走的钞票。如今,原州区养殖肉牛26万多头,产值14.4亿元,肉牛产业增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6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4%,成为富民硬支撑。

产业是富民之本。

原州区立足资源禀赋,加大政策扶持、技术投入、人才培育力度,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高质量推进肉牛、冷凉蔬菜等特色产业向标准化、科学化、规模化迈进,不断提升富民强农综合能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产业基础。

--> 2022-06-13 本报记者 剡文鑫 文/图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9895.html 1 原州区:产业兴旺挺起农民富足脊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