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万头牛村养成记

走进原州区张易镇黄堡村,农家院里玉米、油渣等饲料堆积如山,粉料机、搅拌机、铲车等农用机械到处可见。

40岁的马志明是黄堡村有名的致富能人,他每天清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牛喂料、打扫牛棚,观察牛生长发育情况。将牛安顿好后,马志明打开粉料机开始加工饲料。

“除了养牛、贩牛赚钱外,每个月加工饲料还能收入3000多元。”马志明憨笑着说,眼里全是喜色。

没有养牛前,马志明在外地务工,收入微薄。在产业政策支持下,马志明返乡创业,通过金融贷款买牛种草、建牛棚,一心扑在肉牛养殖上。

通过上网学习肉牛养殖技术,向村里有经验的养殖户请教疾病防治常识,参加技能培训,马志明很快掌握了育肥、饲养技术。

“每年出栏10多头,收入七八万元,比在外打工强。”惠民政策加个人努力,马志明的产业如滚雪球般发展起来,现在牛存栏20多头。

靠着养牛,黄堡村村民致富奔小康,托起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

“结婚时,家里除了10亩地、1间土坯房外,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村民马玉终回忆,当时他对前途一片迷茫,不知道出路在何方。

2016年,黄堡村调查摸底,将马玉终一家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金融贷款扶持。

“第一年贷款买了两头牛犊,忙完农活后,抽时间外出打零工,跑牛市了解行情,琢磨着贩牛赚差价。”马玉终家距西吉县兴隆镇牛市30多公里,他从贩卖肉牛行当中发现商机,决定改变传统养殖方式。

经与妻子马生花商议,承包40多亩地种植玉米,肉牛养殖、育肥、贩卖齐头并进,实现年收入30万元。

如今,黄堡村肉牛存栏量1.05万头,户均10头牛以上。养牛成为村里的固定产业,成为村民手中的“金饭碗”。

“之前,黄堡村外出务工400多人,现在都在家养牛,很少有人出去了。”黄堡村党支部书记孙志国说。

--> 2022-06-13 本报记者 剡文鑫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9896.html 1 万头牛村养成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