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一杯葡萄酒的“出圈”之路

位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长廊上的志辉源石酒庄。(无人机照片)

游客在镇北堡镇昊苑村的农家乐里烧烤。

关于蝶变,自信源于那个夏天

2022年5月16日,晴,志辉源石酒庄

关于致富,生态本身就是经济

2022年5月17日,晴,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

关于成长,全力奔向紫色梦想

2022年6月24日,晴,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物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宁夏,都对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提出要求、指明方向。2020年6月,他到银川市西夏区志辉源石酒庄葡萄种植基地,同工人和技术人员亲切交流,了解葡萄种植技术、产品销路和收入情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葡萄酒产业大有前景。”总书记对宁夏葡萄酒产业寄予厚望。

从一串巴掌大的葡萄,到一个综合产值300亿元的产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宁夏一路破圈而行,把小葡萄做成了享誉中外的大产业。

这条路,宁夏历经坎坷,却前景无限;这条路,宁夏奋力奔跑,志在必得。

夏日,贺兰山下的葱茏直延百里,绿油油的叶子、沉甸甸的果穗,一派欣欣向荣。

与这景色呼应的,是一座座星罗棋布的特色酒庄。这其中最特别的一座,要数志辉源石。

骄阳似火,烤得地上火辣辣的。即便如此,志辉源石酒庄的葡萄园里工人们仍抢抓葡萄生长关键期,悉心为每一株葡萄打副梢。今年,酒庄的800亩葡萄10岁了,正值出好酒的时期。

“一个多月没休息了,每天都有游客到酒庄游览。”一见到记者,志辉源石酒庄总经理袁园就倾诉了甜蜜的“负担”。

采访当天,并非周末,袁园的手机不停作响,都是联系参观酒庄的。去年,酒庄接待游客35万人次,比2020年增加40%。

生意甚好的另一边,却是葡萄酒行业发展并不景气的现实。

面对困境的底气,究竟来自哪里?这份自信的源头,绕不开2020年的那个夏天。当年,疫情席卷全球,多行业受到严重影响。这一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开启了全国两会结束后的首场调研。

首场的分量不言而喻。但是袁园没想到,调研的点放在了自己的酒庄。

时至今日,袁园对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记忆犹新:“总书记说‘宁夏要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看来这些年我们的发展路子是对的,我们一定会再接再厉,在行业内做出个样子来。”

葡萄种植与生态恢复结合,袁园的父亲袁辉最有发言权。耗时25年,袁辉在1.8万亩地中捡石头、植树种草,硬是把荒地变成一片绿洲。因为他深谙这一片绿对酒庄发展、对生态保护的意义:“我们做绿化、种植防护林,大幅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对葡萄形成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这满目的绿,也成为吸引游客品酒游玩的重要因素。”

当下,融入国内大循环成为企业破困突围的新契机。市场竞争激烈,志辉源石慢不得,发力点在何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袁园的一句话,让答案呼之欲出。

借助多年积攒下来的绿色家底,这两年,志辉源石瞄准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从建筑注入汉代文化,再到酒庄开启葡萄认养、举办“海棠节”“自酿节”,在每个环节都融入“旅”和“游”的元素,既赚到了“人气”,也赚到了“财气”。同时,他们通过研究消费者的口味偏好,调整酿造和种植技术,生产出一批国人爱喝的葡萄酒。

采访过程中,袁园一直在讲述这样一种观念:生态,对于一个产业而言,既是立业之本、也是社会责任。袁园说,总书记到酒庄考察时,他们对周边矿坑的治理修复才刚起步,两年时间过去,这里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矿坑生态修复已完成,攀岩馆主体结构成型,体育场馆主体完工。

志辉源石变废为宝、点绿成金的故事还在续写……

美酒飘香、后味无穷,葡萄的魅力不仅于此,在它的背后,还有一片惠及民生的大产业。

一大早,趁游客还没到来,昊苑村党支部书记曹东旭赶紧和几个民宿老板开碰头会。5天前,我区恢复了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跨省团队旅游业务,如何抓住大好机遇,他们商量了一个多小时。

昊苑村,这个由陕西、甘肃、安徽等8省17县自主移民构成的村落,几乎每个清晨都是被葡萄“叫醒”的。

种葡萄酿葡萄酒、去周边酒庄务工、经营自家客栈……昊苑村每户村民的收入都与葡萄有关。这里的老百姓常说一句话:“我们是闻着葡萄果香奔小康的!”

置身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这些年,昊苑村不断扩大葡萄酒产业规模,村民们将1.5万亩荒地打造成葡萄园,并建成了12家酒庄。昔日飞沙走石的茫茫戈壁,如今已被改造成生机盎然的绿洲。

但是光种植还不够,昊苑村在“接二连三”上也下足了功夫。

自从村里发展葡萄酒产业,总是有人来考察、旅游。一开始村民还觉得稀奇,后来有人嗅到商机开起了客栈,为游客打造一个能停下来的“家”。

为了把村子变成旅游“宝地”,昊苑人做足了文章。他们从硬件设施入手,从通上下水再到改造天然气,一个都不落;还把60公里的村道改成柏油路,方便游客出行;通过墙绘“讲述”葡萄酒的故事,并配上网言网语……村子越来越美,吃着“自力更生饭”的村民们创业积极性又一次迸发。

201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村民张莉将自家闲置的老院子进行改造,开办民宿,旺季时一房难求。村民张海棠斥资100万元,打造了庭院式民宿,每逢节假日,订房、吃饭的人便排起长队,仅去年收入就达70多万元。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昊苑人正在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的理解。

“周边有葡萄酒庄、贺兰山岩画、镇北堡西部影城等旅游资源,这都是其他地方学不走的优势。”曹东旭兴奋地讲述着村子的未来,他们打算利用已经开通的旅游专线,加大招商引资,继续做大民宿和餐饮,同时联合企业举办各类品酒节、体验式访学等活动,让昊苑村成为品酒、看山、观星的好地方。

要想了解葡萄酒,得先了解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的脉络。

眼下,翠绿藤蔓上的串串果实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在奔向新一轮收获季。而位于银川市阅海湾中央商务区的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物馆,则通过酿酒陶罐、藤蔓、葡萄酒等,以另一种形式展示葡萄千百年来的“勃勃生机”。

从博物馆陈列的葡萄根系看起,我们一起探寻宁夏葡萄酒的前世今生。

地处北纬38度的黄金地带、拥有1100米的黄金海拔,好山好地,适合种葡萄酿美酒。《史记》记载,公元前138年,西汉特使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葡萄品种和酿造技术,经新疆、甘肃河西走廊至宁夏,宁夏成为我国最早种植葡萄并酿造葡萄酒的地区之一。在“最早”+“最好”的催化下,经历上千年沉淀,带有宁夏基因、宁夏记忆的葡萄酒逐渐在餐桌和国际大赛崭露头角。

走进地下酒窖,一股浓郁的葡萄酒香气扑面而来。这里贮存着上万瓶葡萄美酒,其中不乏许多获得国际大奖的“名酒”。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2015年宁夏葡萄酒仅销售2.3万吨,不足产量的30%。

宁夏人是幸运的,因为在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指导。2016年、2020年,总书记视察宁夏,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为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谋长远。沿着总书记的指引,宁夏奋起直追,从推进区域化布局到标准化生产,从品牌化经营到融合发展,举全区之力精心培育葡萄酒产业。

2021年,宁夏葡萄酒迎来高光时刻——连续举办9届的宁夏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被冠之“国字号”。这一年,全国首个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落户宁夏……一子落而满盘活。沉甸甸“国字号”金名片让宁夏葡萄酒产业正式进入国家战略,成为中国葡萄酒的“代言人”。

2021年,当全球葡萄酒销售遭遇“寒冬”时,宁夏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葡萄酒产量达到1.3亿瓶,全年葡萄酒销售额增长15%、出口额增长256%!

这份傲人的成绩单饱含了初心到匠心的坚守,也蕴含了传承到发扬的赓续。如今,贺兰山东麓在国际市场不再是跟随者,而是直面世界葡萄酒强国,用足够的自信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喊出“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的口号,全力奔向一个属于中国的紫色梦想。

--> 2022-06-27 本报记者 姜 璐/文 白 茹/图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22826.html 1 一杯葡萄酒的“出圈”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