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东麓具有发展葡萄酒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目前已成为世界葡萄酒主产区中的后起之秀。为进一步促进葡萄酒产业发展,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应深入实施特色农业提质计划,并将葡萄酒产业列为“六特”产业之首。如何突破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以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科技研发滞后。目前,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从葡萄苗培育、葡萄园种植管理到葡萄酒酿造、葡萄酒衍生产品开发均需大量科技攻关,而科技研发速度落后于产业发展需求,成为制约该产区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短板。例如,贺兰山东麓产区尚未成功培育出可广泛推广种植的冬季免埋土葡萄品种,产区从法国、意大利等国进口的葡萄苗秋季需要埋土保温防冻,这不仅增加了人工成本且易造成葡萄藤损伤。再例如,贺兰山东麓产区尚未研发出橡木桶有效替代产品,该产区酒庄需要进口大量的橡木桶存储葡萄酒,进口橡木桶成本高昂大大增加了酒庄的经营成本。葡萄酒产业衍生产品开发滞后也制约了产业链综合产值的提升。
产品营销不足。近年来,贺兰山东麓酒庄所酿葡萄酒多次斩获世界顶级葡萄酒赛事大奖,得到了国内外葡萄酒业界人士的交口称赞,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在国内消费者眼中却不知为何物,“墙里开花墙外香”现象源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品营销严重不足。产品营销渠道单一、方式单一、投入不足使得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陷入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销售困境,在国内庞大的葡萄酒消费市场中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占有量不到10%,这不仅影响了酒庄的产品销售与资金回笼,也制约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进一步发展。
葡萄酒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较弱。贺兰山东麓既是葡萄酒产业发展的黄金地带,也是我区著名旅游景点的分布地带,葡萄酒产业与文旅产业具有地域上的高度契合性。目前,我区葡萄酒产业与文旅产业尚未实现深度融合、美美与共。两个产业各自发展既表现在产业内不同经营主体各自发展上,也表现在产业间公共基础设施尚未形成互联互通。产业的割裂发展不仅降低了叠加的经济效益,也限制了融合的发展空间。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加强科技研发。加强科技攻关,不断提升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整体科技研发水平,依托高科技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育种技术、育种材料、关键设备科研攻关,根据产区风土特点培育抗寒、抗旱、耐盐碱、免埋土葡萄品种。加快橡木桶生物复合替代产品的研发,减少对进口橡木桶的高度依赖,降低葡萄酒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强葡萄酒产业衍生品研发,如深加工葡萄皮、葡萄籽等产品,不断延长葡萄酒产业链,提升葡萄酒产业附加值,增强葡萄酒产业竞争力。探索生态治理新技术,将葡萄酒产业与黄河滩区治理、生态恢复保护相结合,打造“海绵”葡萄园,增强土壤蓄水、防风固沙能力,将戈壁荒滩上的葡萄园打造成贺兰山边的生态屏障。
拓宽营销渠道。政府方面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与葡萄酒企业携手培育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区域公共品牌,不断提升区域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将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节打造成国内外葡萄酒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向国内外消费者讲述中国葡萄酒的产区故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紫色梦想。加强与国内外传统媒体合作,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平台,集中宣传推广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不断强化产区整体形象与品牌。加强跨界合作,不断与酒店餐饮业、文化会展业、影视制作业等合作,通过多场景、多业态、多视角塑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艺术形象,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
促进葡萄酒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贺兰山东麓酒庄可依据自身特色设计彰显个性的酒堡酒窖,形成“园林酒庄”的艺术风格,将葡萄园观光、葡萄采摘、葡萄酒酿造体验、葡萄美酒品尝、美食与文化体验等融为一体,促进葡萄酒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自治区应不断完善贺兰山东麓知名旅游景点与主要葡萄酒庄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文旅部门可设计不同的旅游线路,把像一颗颗珍珠般散落在贺兰山东麓的著名景点与特色酒庄串连成线,或是将不同风格的酒庄串连成线,充分展现贺兰山东麓的史前文明、农耕文明、黄河文明、移民文化与葡萄酒文化,打造一条多元文化融合的“贺兰山之路”。
(执笔:宋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