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从“地方经验”到“中国故事”

——读季栋梁的《西海固笔记》

作为一个西海固人,我对《西海固笔记》充满了别样的期待。首先得感谢季栋梁这个“西海固之子”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他以妙笔生花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血肉丰满、鲜活生动、全面真实的西海固。

时至今日,西海固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地理名词,而是蕴含着更多内容的、熠熠生辉的文化符号。长期以来,西海固声名在外,原因之一恐怕就是它曾经的贫穷;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关它的文学书写。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西海固文学的强势崛起与蓬勃发展,给西海固注入了一种特别的诗性滋养与精神内涵,使得它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度与影响力。经过数代作家的不懈努力,西海固文学已经摆脱了单一的“悲情叙事”与“苦难美学”,季栋梁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西海固笔记》依然保持着一种纯粹的“文心”,它既是对西海固文学传统的一种发扬传承,更是一种拓展创新,尤其是当西海固完成了脱贫攻坚的历史壮举之后,身居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之中,它把“地方经验”的西海固提升到了“中国故事”的层面,把文学的西海固提升到了文化的西海固的层面,勾勒了一幅最美丽、最深邃的西海固的“精神肖像”。

《西海固笔记》可谓全景式地呈现了西海固自20世纪尤其是80、90年代以来的“山乡巨变”,以开阔的历史视野、饱含深情的笔墨讲述了西海固的前世今生,书写了西海固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人口、饮食、脱贫攻坚、生态振兴等等,深入探讨了西海固贫穷的诸种原因,真实展示了西海固在各个领域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百科全书式”的意味。

《西海固笔记》充分贯彻了作家“原生态写作”的风格追求,这是一种本色、本真、本土的写作,遵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原汁原味,朴素真诚,不假雕饰,是“贴着写”,而不是“隔着写”“悬着写”。作家心中有料、有人、有物、有生活、有细节,信手拈来,或观察、或记述、或体验、或想象、或延宕,对笔下的一切如数家珍,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温和平静而不失幽默风趣;作家不是对西海固的变化做资料式的图解、程式化的再现,而是立足于微观和细部,不拘一格,“移步换景”“随物赋形”,写出了西海固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无疑,《西海固笔记》是一种“笔记体”的写作,采用散点透视,灵活多变,没有设定宏大完整的结构体系和叙事方式,可以说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笔记小说与小品文的一些特征,注重性灵意趣,注重个人发现。虽然《西海固笔记》被定位为“长篇报告文学”,但我觉得它还是有别于传统的报告文学的内涵。它既不是“正传”,又不是“野史”;既不放任于虚构,又不拘泥于纪实;而是介于二者之间,是一种更为自由、更为多元、更为立体的文体样式。可以说,这种写作是关乎“地方经验”的集大成之作,是作家多年来积淀和思考的必然结果,它充分调动了方言土语、民谣俚曲、山花小调、民间故事等一切表现元素,以一种深化了的“内部视角”去展现西海固的纵深景观(这个视角不同于那些外部或外来视角,它是一种讲述者、记录者、亲历者与见证者相融合的视角),借用书中的一句话,它是“往深里走,往西海固的皱褶里走,去纯粹的民间”。

《西海固笔记》的写作,貌似平实、温和,但如果没有“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就不会有这样深入人心的文字,它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西海固的“灵魂言说”。西海固不仅仅是宁夏的西海固,更是中国的西海固,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在西海固的身上深刻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奋斗史与精神史,也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丰功伟绩。“西海固是个大地方”,此言不虚。

作者简介:张富宝,宁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银川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 2022-07-26 □ 张富宝 ——读季栋梁的《西海固笔记》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28882.html 1 从“地方经验”到“中国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