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治区人大调研组为教育发展“把脉问诊”。调研报告指出,如今,各种“进校园”项目影响正常教学,教师除承担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外,大量精力被种类繁多的“进校园”项目占据。有学校老师反映,最多时,一个月迎接各级各类检查、观摩达20余次。
调研组指出的这一问题,反映了广大教师心声,极具现实意义。一段时间以来,各种名目的“进校园”项目令学校和老师疲惫不堪。什么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智慧校园;禁毒教育台账、扫黑除恶宣传教育台账、安全法治家庭评选台账;卫生防疫检查、综合治理检查、食品安全检查,等等,每一个检查、每一项“留痕”、每一次评估评比,都需要准备大量材料和档案,进行各种沟通与汇报……当然,有些工作实属必要,但大量与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不但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令教师“压力山大”、苦不堪言。
有人因此调侃:教师时刻都在忙,但忙的不是教学;校长什么都在管,就是没有管教学。如此一番大白话,虽是说笑,却直戳问题、总结到位。可问题是,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教学不才是主业吗?老师,就该传道授业解惑;学校,就该致力于教学管理,没有任何争议。倘若任由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繁杂事务挤占耗费学校及老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让所谓“十分重要”的“走过场”“走形式”变为主业,势必影响教学质量,长此以往,更会撼动教育根基、影响“国之大计”。
近年来,社会各界为教师减负的呼声很高。曾有全国政协委员、教育专家在全国两会上呼吁为教师减负,让广大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此话题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不可否认,中小学校校外任务过多,教师不合理负担过重,是多年积累造成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其中既有教育系统自身原因,也有治理体系不完善和治理能力不足等深层次原因。不少行政部门把学校当成“机动队”,想当然地认为学校、教师参与进来,能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也是问题重要成因。
但,校园不是“筐”,什么都能塞。今天,为中小学教师减负由呼声到落地正在进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乃至全国各地都出台过相关政策意见。比如,各地严格控制面向义务教育学校的各类审批、检查验收、创建评比等活动;未经当地教育部门同意,任何单位不得到学校开展有关活动;大力精简、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专题教育活动;要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实实在在为教师松绑减负,等等。但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只是开始,关键是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政策落地落实。只有将减负工作一抓到底,坚决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和人严肃问责,扎扎实实求得实效,才能将时间还给老师,让教育回归教学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