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呵护黄河健康安澜为根本任务。作为全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宁夏在保证黄河安澜和全流域高质量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就是实现高效、和谐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长远意义的发展模式,在现代社会代表着产业发展方向。以先行区建设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就要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资源污染少的生态经济体系,要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更加注重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大力发展低碳循环工业,调整工业布局,持续增强绿色发展新动能,注重通过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锚定脱贫富民,以生态化、标准化、现代化为依准推进全区农业布局,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绿色服务业,注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扩大企业新增长点,和生活性服务业的改造提升,改变人们的旧的消费模式,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全面提高各类服务业整体素质和水平。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力推进先行区建设,就需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来守护绿水青山、保障绿色发展,这既是经验启示,也是现实的选择。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是黄河生态的第一道屏障。2021年10月,国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草案)》,草案突出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污染防治等制度规定,严格设定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黄河保护法》的最终出台可以在更高的法律效力上统筹整个黄河流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工作,有效处理上下游、干支流之间的关系,形成跨区域、跨部门、全要素、全流域纵向横向相交叉的法制体系。宁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草案)》为上位法,积极推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条例》出台,突出先行区建设重点和高质量发展目标,针对水资源利用、污染治理、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关规定,为宁夏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坚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因黄河生态保护涉及区域广、部门多,除已有的《水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等许多有针对性的专门法律法规外,还需要不断地加强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解决现实工作中的体制机制不协调、标准不统一、执法尺度不一致、执法主体叠加等体制机制性障碍。同时协同黄河流域各省区,构建区域合作法律政策体制机制,统筹协调在流域保护区内生态环境保护、补偿修复、执法标准差异化、综合执法合作、河沙治理、防洪安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
协同推进降碳、节水、减污、扩绿、增长。注重能耗双控举措的落实,针对“两高”低水平项目要严格控制,在能源结构上注重有序调整,推动绿色能源的应用,促进工业燃料低碳化,抓紧淘汰碳排放量大的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全面贯彻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四水四定”原则,针对水资源的稀缺性强化刚性约束,提倡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出台有力举措坚决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充分挖潜水资源配置效率,使节约用水成为社会共识,并通过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能力。全面深化工业、城镇、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维护干支流重要水体水生态系统,封育保护河源区水生态系统,恢复受损河湖水生态系统;实施水体消劣达标行动,综合整治城乡黑臭水体。以山林权改革推进“植绿增绿”,用市场化方式放活林地经营权,让社会投资者、承包者,增加绿化投入,使其能够享受到投入带来的收益,实现林业增效、国土增绿。坚持绿色增长,建设绿色宁夏,科学有序推进荒山绿化、水系绿化、平原绿化,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不断提升碳汇能力,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形式;做大绿色产业,探索碳替代、碳减排、碳交易产业化市场化实现路径;加强农业增汇型技术研发应用,提升农业用碳能力。开展绿色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生活方式,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创建活动;健全绿色政策,完善绿色低碳导向的财税、价格、金融政策,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产业集中。
全面提升资源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树立全局观,把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考虑,制定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行动方案。抓好黄河综合治理,在治乱、治沙、治岸、治水、治污方面下大功夫,杜绝无序开发、毁林开发,坚决制止黄河沿岸违章建筑、河道盗采、非法耕种的发生。加强河道滩区综合治理,提升防洪能力。优化水资源管理体系,健全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推动黄河污染水质的自然修复。推动黄河与六盘山、贺兰山、罗山的综合保护和治理,通过探索实施修山、护林、治污、增绿、扩湿、整地一体化治理模式,不断提升“三山”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加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注重完善水系、增加绿地、畅通风道,做好环市区生态屏障建设,尤其是对能提升城区绿化的小公园、休闲公园和社区公园加快建设,同时实施城市周边绿化工程,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统筹生态环保、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主动服务“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服务经济平稳运行。优化环保政务服务,强化绿色金融支持,强化环境监管,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统筹发展与安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实现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和谐共生。
(执笔:马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