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学的时代三问

一问文学之源。文学源于生活。这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回答。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从延安时期的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说明一个事实:时代是文学最大的现实,生活是文学不竭的源泉。相比较而言,表现论认为文学的本源是精神,不是现实。它主张文学是一个梦,一个抽象的虚幻的个性体验。

但在鲁迅先生那里,反映论和表现论不是两个问题,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他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像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华老栓,还有具有现代意味的“狂人”形象,既是反映,也是表现;既是细节真实,也是虚幻体验。他用表现主义的手法,达到了现实主义的真实。

二问文心之本。文心之本是人民,这是历史的大逻辑。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理念。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也就是说,文艺工作者要跳出个人的“小悲欢”,以服务人民为天职。

习近平站在时代的高度,把人和人民,作家和人民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习近平说:“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从人到人民,我们对文心的追问,得到了时代最明确的回答。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把文学还给人,文学的主体是人,“人”才是文心的安放处。

三问审美之感。审美不只是第三方的事,因为美感是一种共情体验。

这里有个中介,就是作品当然要有“我”。我认为,一个怕在文章中用“我”的作家,不能成为一个好作家。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也就是说,他认为诗美来自“直寻”,而不是源于“补假”。钟嵘认为审美的“外感内化”过程,就是一条从感觉到感觉,没有分叉的直道,这条直道就是直觉。

季栋梁自《上庄记》之后,有一系列反映西海固的文学创作。这反映了他有一个文学的故乡,但是跟西海固本土作家不同的是,他把西海固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自觉强化了自己的“外感内化”。在他的笔下,西海固不是一个封闭的地理意义上的名词,而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意义上的西海固。

作者简介:柳向荣,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宁夏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诗歌散文合集《第九条建言》,历史文艺随笔集《大唐十八相》。

--> 2022-08-22 柳向荣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33191.html 1 文学的时代三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