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一版)200个社区党委、30个社区党总支、1002个网格(小区)党支部、3158个楼栋党小组,构建起“社区党委(党总支)+网格(居民区)党支部+楼栋(院落)党小组”纵向到底的三级组织链条,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水平。
石嘴山市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全面完成16个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改革,明确街道办事处职能,全市所有街道办事处取消招商引资任务及相应考核指标,设置“4办3中心”,整合了组织、宣传、纪检、统战、群团等党的建设工作力量,成立党建工作办公室,实行街道对部门派驻机构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办事机构由“向上对口”向“向下服务”转变。
吴忠市积极完善综治中心建设,搭建市域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形成“部门+综治中心+网格+网格员”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体系,划分基础网格4004个,配备网格员4100名,实现城乡全覆盖。
固原市以城市基层组织建设统领社区治理,选派64名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干部到社区担任第一书记,驻社区工作,协助抓好社区党建等工作,发挥“五大员”作用。
中卫市公开招聘社区专职网格员253名,从机关党员干部、社区党员志愿者中选聘楼栋(单元)长3000余名,构建“三员两长”基层治理队伍,实现有事找组织,服务有专人;向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择优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282名,创建了天元锰业“红色港湾”、江南好“党建联盟”等党建引领企业治理品牌。
基层无大事,件件百姓事;基层无小事,事事牵人心。推动党组织向基层延伸,把基层的工作做好,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协同有“质” 打造特色
只要一吹哨,相关部门来报到,集中“把脉会诊”,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全区各地许多社区都有自己的路子。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社区立即启动‘吹哨报到’机制,召集共建单位、职能部门合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收到问题到妥善解决,几天之内就能搞定。”银川市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五里水乡社区负责人介绍,该社区先后监督成立五里水乡、艾依水郡、香溪美地小区业委会,将业委会主任、物业公司经理中的党员纳入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逐步打通基层自治、多元共治的“最后一公里”,将问题解决在家门口,将矛盾化解在源头。
法治,只是社会治理的一个方面。在基层和乡村,讲“法”的同时,往往有的时候讲“情”、论风俗、循家训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不是中医,却懂“望闻问切”,兴庆区大新镇街坊四邻若有“心病”,爱找王叔“医治”。
王永曾在大新镇塔桥村担任党支部书记23年,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退休后,谁家遇到婆媳不和、夫妻矛盾,还是习惯请王叔从中说和。2017年,大新镇聘任王永为人民调解员。凭借察言观色、耐心倾听、调查了解、找准根源的“望闻问切”人民调解工作法,王永5年内接待群众达上千人次,调解纠纷600余件。
9月5日,王女士找到石嘴山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还未开口泪先流。
一周前,王女士的父亲在石嘴山市某医院接受心脏支架手术,术后5个小时突感不适,经抢救无效死亡。父亲猝然离世,王女士悲痛万分,她认为父亲身亡是场医疗事故,来到医调委寻求帮助。
“过去,遇到医疗纠纷,群众最先想到的是去医院闹事,医患关系紧张。”医调委主任刘建文说,2012年石嘴山市成立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患者的心声有人听、有人急、有人办,为群众打通了解决纠纷的渠道。截至目前,医调委已受理医疗纠纷575起,调解成功率达85%,医疗机构赔付金额2850万元,调解后反悔率为零,群众满意度达84%。
近年来,我区推动乡村、社区、宗教、校园、企业、社团6个重点领域基层治理,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促进各治理主体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管”字退场、“治”字登台,打造不同形式的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新平台,最大限度实现“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
截至2021年年底,宁夏已建成乡镇综治中心239个、“塞上枫桥”人民法庭34个、社区(村)警务室2388个、标准化司法所128个、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221个,“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9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就地解决。
石嘴山市的“闫雪萍金牌律师调解室”、永宁县闽宁镇的“和谐大叔”调解组、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城市党建“雁阵行动”、中卫市沙坡头区滨河镇长安社区“帮帮团”……形式各样的各类组织多元化解基层矛盾,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创新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提供了强大力量。
方法足“智” 添彩增色
“这两年,村里小偷小摸的事都没有了,我和老伴下地干农活,家里大门都不用锁。有‘电子眼’看家护院,家门口有动静,在村委会的大屏幕上就能看见。”盐池县花马池镇裕兴村村民王旭建指着家门口的摄像头告诉记者。
“2014年以前,村子治安比较乱,有时发生偷盗现象。”裕兴村党支部书记季建军说,2017年,村上启动了“数字裕兴村综合治理平台”,在村民家门口、村主干道路安装了100多个摄像头,24小时实时监控,“5年来,村上未发生一起盗窃案件。”
“数字裕兴村综合治理平台还实现了‘互联网+社会治理’功能,打通基层治理‘微循环’。村民在手机上安装‘小翼管家’客户端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手机反映,我们的网格员在大屏幕上就能看到诉求。”季建军指着设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大屏幕告诉记者。“以前在外打工,总是担心家中的老人,如今通过手机App能随时查看家中情况,我放心多了。”在内蒙古打工的村民马强说。
走进吴忠市红寺堡区综治中心,一块由10余个小屏幕组成的大屏幕引人注目。作为红寺堡区社会治理的“大脑中枢”,辖区各重点区域的实时情况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出现突发事件,指挥部可立即进行整体调度。通过三级综治中心联动,红寺堡区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使20多万移民对新家园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宁夏不断创新治理模式,通过大数据推动社会治理网络化、智能化、专业化,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从“治理”到“智理”转变。宁夏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努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互联网+警务”“互联网+城管”“互联网+网格”等模式日益成熟,一张网管到底已经成为高效社会治理的标配。
“智”理的根基是数据,许多之前跑断腿、说破嘴也不一定能办成的事,如今指尖轻点就能完成;许多过去社会治理的难题,也随着科技化、智慧化手段的运用,变得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交通拥堵、环境整治、物业纠纷……这些民生难点、堵点曾一度困扰着银川市的基层工作者。近年来,银川市统筹实施市域治理指挥平台项目,在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指挥中心部署“雪亮工程”视频汇聚资源,加快推进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指挥中心与全市综治中心“双中心”融合建设,按照“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的服务理念,整合聚集“双中心”管理体系、网格体系、信息化平台、数据采集系统,推动提升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目前,该市52个乡镇(街道)均设立了综治中心,划分网格5730个,配备网格员5935名,覆盖率达100%。
在石嘴山市,一个平台推动资源融合共享,打通了数据壁垒。大武口区投资1700万元建设“互联网+网格”社会治理信息平台,横向联通31个部门信息数据,纵向打通街道(乡镇)、社区信息平台,构建了“区级—街道(镇)—社区(村)—网格”四级责任链条,实现各类基础数据共享共用。目前,石嘴山市委政法委正与电信部门合作,整合城乡社区网格化信息系统、综治信息系统,改造升级建设石嘴山市社会治理(平安建设)指挥调度信息平台,形成以综治服务中心为统筹、平台为指挥调度的“预防在前、调解居中、司法兜底、平台运转”多元化、一站式基层治理体系。
将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以更方便快捷贴心的服务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促进治理更加智慧更有温度。
近年来,宁夏建成集网上咨询、网上预约、网上办事、网上公开、网上监督于一体的宁夏“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平台,将15个警种业务系统、4个社会平台整合到宁夏“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宁警通”平台,实现“不见面”审批达到90.5%,“零跑腿”办理数位居西北首位。
平安已“至” 彰显本色
平安是老百姓亘古不变的期盼,是最基本的民生需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宁夏将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宁夏建设迈上新台阶,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有保障、安全感更可持续。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涉黑涉恶、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等违法犯罪活动,创新防范治理打击工作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探索更多便民利民的智慧服务举措,推动跨部门、跨行业公共服务事项的信息互通共享,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统筹推进“一证通办一生事”和“一次受理、一并办理”“不见面审批”等工作,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让人民群众不跑腿成为常态;健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统筹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调解、仲裁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打造实体、热线和网络三大平台,构建集成化、立体化、网格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建立公职律师队伍,提升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质效,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围绕“发案少、秩序好、服务优、群众满意”的创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地区平安创建、行业平安创建和单位平安创建活动,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平安创建;积小平安为大平安,以各地各行业平安汇聚为全区平安;探索完善人民群众评价平安建设成效的方式方法,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的精准性和指向性,真正把平安建设成效评判的“表决器”交到群众手中。
民之平安、政之所向。宁夏将以更加高昂的斗志、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不断夯实平安建设根基,以更优的平安“供给”解决好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建设统筹层次更高、安全稳定局面更加巩固、治理效能更强、人民更满意的平安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