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小秸秆鼓了村集体经济“钱袋子”

秸秆在田里是个宝,离了田也是香饽饽。经过粉碎、去杂、精料搅拌等工序,昔日被人嫌弃的秸秆变身为牛羊享用的“压缩饼干”,更成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钱袋子”。

9月14日,在平罗县通伏乡马场村平罗县黄河金岸饲草调制配送中心,记者看到2台机械正在配合作业:秸秆粉碎揉丝机将在田地里收来的秸秆粉碎,青贮包膜一体机将粉碎的秸秆压缩包膜成一个个“方包”做成饲料。

“过去,每年秋天村干部就守在田里防火、看烟。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稻、麦及玉米秸秆已成了企业花钱收购、养殖户争相贮存的‘抢手货’。”马场村党支部书记马保忠说。

马保忠告诉记者,2019年以前,马场村其实就是空壳村。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村“两委”班子决定充当农民的“田保姆”,“秸”尽其用“变废为宝”,利用自治区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100万元,马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雇用联合收割机,免费为村民收割水稻。

“过去农民自己找人收割水稻,每亩收割费60元,收下的草没人要,只能烧掉。如今我们帮农民收割,收下的草归村集体,每亩地的草可以卖90元,不仅为农民省下60元的收割费,村上还落下30元,当年就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7万元。”

“我们不能只当草贩子。”马场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并没有让马保忠满足,该村抓住宁夏畜牧业大力发展的时机,与团结村、永兴村、集中村“抱团”建立了饲草调制配送中心,将发展方向由稻草购销转向饲草加工、配制、配送。此举不但使秸秆实现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而且促进了秸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使秸秆“华丽转身”变废为宝。

“这些是直接从地里拉来的秸秆,属于没有加工的毛草,如果用它来喂牲畜,那就是吃一半糟蹋一半。”指着车间外堆放的一捆捆秸秆,马保忠说,秸秆经过粉碎、去杂、打包后加工成“饲料包”,牛羊的口感非常好,直接用水拌了料就可饲喂,没有浪费,“这些‘饲料包’主要销往本县、吴忠市、固原市及甘肃、内蒙古的各大养殖场,一吨可卖900元。如今饲草调制配送中心年销售饲草料1.4万吨,其中加工草料4000吨,年收入60万元到70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我们村现有固定资产500万元,流动资金100余万元。”

村民谢立红兄弟4人过去仅靠20亩地生存,辛苦一年只能维持温饱。自从做起秸秆生意,家里不仅买了皮卡车、小轿车、农用拖拉机、打包机,还在城里买了房,年收入50余万元。

“以前收割完稻谷之后,最麻烦的就是剩一地的秸秆。现在由村上的合作社到田里来收,什么都不用我们管!”村民马建山高兴地说,现在,水稻一收割完毕,打捆机和运输车辆就第一时间前往打捆清运,而他本人则腾出时间到合作社打工装车,1天300元工资,“最忙时2个月就能挣1.4万元,相当于过去1年的收入。”

指着饲草调制配送中心院内一处施工现场,马保忠告诉记者,这里正在建2000平方米的饲草加工大棚,不仅要添置秸秆粉碎揉丝机、打捆机,还要增设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购置农用残膜回收机,真正实现了秸秆产业化“绿色生态”的目标。

--> 2022-09-16 本报记者 张 瑛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37341.html 1 小秸秆鼓了村集体经济“钱袋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