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沿着支教老师的足迹一路前行

本报记者 王 溦

对于出生在大山里的孩子们来说,不谙世事时,或多或少曾有过“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再也不回来”的念头。对海原县的马小花、马玲玲姐妹来说,这个念头也有过,又被自己的脚步改变了——她们走出了大山,考入厦门大学,到了外面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却又以教师和基层选调生的身份回到了家乡宁夏。

“为什么回来?”

这个问题,从她们下定决心回家乡至今不断被问到,而在她们的心里,答案从最初的“家里需要我”到逐渐在心底里刻下一行字——像厦门大学支教团那样,把青春奉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初次见到支教老师时,马小花、马玲玲家在海原县关桥中学门口开了一家小卖部,南方口音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是学校里支教的老师,常常来小卖部购置生活用品,熟悉后常常与她们聊起各自家乡的生活,言语间鼓励她们好好学习,长大了到外面去看看。

就这样,23年间,一批又一批厦门大学支教团接力到访,容貌年纪不同,但他们面对学生都充满热情、认真负责。而真正激励马小花下定决心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是厦门大学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林杨琼。

上初中时,马小花从“小卖部的小妹妹”成为林杨琼班里的学生。林杨琼讲起英语发音标准,流畅好听,课堂又充满乐趣,让马小花的学习兴趣和劲头一下子“满格”。她上课格外认真,一到周末就到林杨琼的宿舍请教。对知识的渴望,让支教团其他老师也更加认真地为她辅导。

“林老师没有告知我们具体结束支教的日子,一直到她回到厦门我们才知道的。当时就觉得,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考出去,到厦门大学去向老师‘报到’,对得起老师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马小花说。

中考时,马小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海原县第一中学,在那里,又有3届厦门大学支教老师接过“接力棒”,陪伴她度过了高中3年的学习生活。“小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好学校,也不敢想自己有一天能考进去。但是老师们一直在鼓励我,这让我高中3年很勇敢也很拼,就是觉得,自己一定能考到最棒的大学去!”马小花说。

2013年,马小花以全县第一名的高考成绩如愿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年,比马小花小一岁的妹妹马玲玲,也踏着姐姐的步伐,在厦大支教团成员的帮助下,考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在校期间,马小花、马玲玲把多年来收获的温暖与善意,转化成为奉献力量。她们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每逢假期回到家乡,两姐妹就告诉身边的孩子们,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鼓励他们大胆“做梦”,勇敢逐梦。

2017年,马小花顺利毕业。她考虑过在大城市就业,然而最终她决定像曾经的支教老师那样“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返回银川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芳华,帮助更多的孩子追求梦想,改变命运,承担责任。

2018年,马玲玲也顺利毕业,她又一次沿着姐姐的足迹回到同心县,从一名基层选调生做起,在为人民服务中淬炼忠诚担当。

“那时候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能够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战线上做点事情,我觉得很快乐,很值得。”马玲玲说,小时候总觉得“厦门大学支教老师身上好像都散发着光芒”。如今,这对姐妹花,从靠近光、成为光,已开始发散光,激励着家乡更多青年努力奋斗,实现梦想,回报社会。

--> 2022-10-01 本报记者 王 溦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39625.html 1 沿着支教老师的足迹一路前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