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马关平菇的“名特优新”之路

本报记者 王婧雅

下马关镇南安村菌菇种植基地。(资料图片)

初春,在同心县下马关镇南安村菌菇种植基地,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泥土和菌菇清香。配料、拌料、装袋、消毒、灭菌……南安村村民马忠梅边忙着手里的活计边说:“菌菇基地每年5月开始出菇,一直持续到10月,一茬接着一茬出,到时每天都要进棚采。”

南安村的菌菇种植还要从2019年开始说起,当年6月,通过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福建商人曾仲明在南安村成立宁夏闽宁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栽培平菇、香菇、秀珍菇、黑木耳等品种,“每年福建热得出不了菇时,宁夏的气温正好适合菌菇生长。通过互补,就能基本实现全年不间断出菇了”。

“南菇北种”的成功被南安村人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经集体决定,南安村与宁夏闽宁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搞起了村企联营:村上投入100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项目资金种了16棚菌菇,菇企提供技术支持并按市场价收购村上的菌菇。同时,南安村“两委”班子成员也筹资10万元,入股村集体经营的菌菇大棚,把村干部的利益和村集体的收入紧紧绑在一起。几年下来,“党建引领,群众参与,村企联营,共同致富”的路子成效显著,南安村党支部书记康伏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卖菇收入达100多万元,除去人工、原料等开支,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多元。

闽农西行,跨越山海带来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市场,在为宁夏带来增收新渠道的同时,也被因地制宜地创新着。去年,同心县石狮管委会边桥村也和闽宁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搞起村企联营,村集体投资40万元,种了7棚食用菌,福建菇农也给当地老乡传授种菇技术,但和南安村不同的是,离同心县城只有6公里的边桥村没有把菌菇交由闽宁绿丰回收,而是选择自行销售。“那里的市场基本能消化完村上的菌菇,而且就近销售还能省下一笔不小的物流费。”边桥村党支部书记杨占雄说。

菌菇带出了设施农业产业发展路,今年同心县在下马关镇又规划建设了2800亩设施温棚,力争实现当年投产达效。同时,冷棚于今年3月建成,6月将开始出货。产业兴,乡村兴。下马关镇不断探索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项目,走出了一条食用菌产业发展之路,不仅为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更铺就了一条属于下马关的乡村振兴路。下马关镇一村一“法”的种菇模式不仅种鼓了当地的钱袋子,还把菇送上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在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2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中,“同心下马关平菇”榜上有名。

如今,同心种菇的“战斗力”还辐射到了固原市西吉县,去年西吉县马莲乡陆家沟村引进闽宁协作企业,采取“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成10栋食用菌大棚,并取得良好开端。今年春节假期刚过,陆家沟村新一茬毛木耳种植就已提上议事日程,今年计划新增菌棒10万棒,毛木耳俨然已成为陆家沟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法宝”。

--> 2023-03-16 本报记者 王婧雅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62574.html 1 下马关平菇的“名特优新”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