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低水高用 引水上山

西吉县高山旱地变成冷凉蔬菜“公园”

本报记者 王 瑞

西吉高山上的蔬菜也能“喝饱”水。(资料图片) 本报通讯员 李永辉 摄

3月以来,西吉县吉强镇马营村一片繁忙景象。在村里的高山冷凉蔬菜基地,村民挥动锄头、翻土挖坑、清理残膜,一片片旧膜被揭时掀起的尘雾中,村民的笑脸若隐若现。

“水资源利用率低曾是吉强镇发展种植高山冷凉蔬菜的‘卡脖子’问题。马营、王昭、泉儿湾等村建有骨干坝且长年蓄水,但时常面临‘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的尴尬境地。”3月21日,西吉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戴华盛告诉记者。

“天旱窖枯水没有,雀儿渴得喝煤油。”西吉县红耀乡曾传唱的歌谣里,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西吉之“旱”。

旱,是西吉农田最明显的特征。西吉现有耕地面积210.08万亩,旱地占总耕地的93.8%。

没有平地沃野之益和泉水灌溉之利的西吉,是如何成为宁夏农业和粮食大县、我国冷凉蔬菜重要产地的?答案在一个“钥匙”和两个“面积”里。

一个“钥匙”:补齐水利“短板”,挺直农业“腰板”。

两个“面积”:85.8万亩和4.3万亩。

4.3万亩——2022年以来,西吉县创新发展“低水高用、引水上山”高效节水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种植农田4.3万亩,每亩产值增加10倍以上。

“政府把水引上山后,高山冷凉蔬菜能‘喝饱’水了!县上还要组织建设高山冷凉蔬菜公园呢,我们的日子越种越红火了!”西吉县诚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望兵告诉记者,改变种植模式后,每亩菜的收入从1500元涨到4500元,务工人员从零零散散发展到200余人,每年给工人开工资就要开600多万元。

85.8万亩——西吉县打出农机化、节水种植组合拳,建成“宜机化”高标准农田85.8万亩,2022年末获评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2022年吉强镇在马营等4个村建设了5个高山冷凉蔬菜基地,种植面积共1.03万亩,增加务工就业岗位600余个,务工农户年收入户均增加12000元以上,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种植2000余亩。”吉强镇党委书记李学智介绍,基地引进的合作社除了负责敷设“低水高用、引水上山”的膜下滴灌管道,还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并与外地客商签订购销协议,实行产销一体化生产。

“拧紧”农业的水龙头不只局限于节水,增加水资源利用率也尤为重要,西吉县答好了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农业这道“题”。据介绍,今年吉强镇预计撬动民间资金投入1000余万元,建设高效节水灌溉设施2万亩,在套子湾、马营、泉儿湾、沙洼等村建成8个千亩以上高山冷凉蔬菜基地,预计年产蔬菜10万吨,纯利润4000万元以上。

--> 2023-03-22 本报记者 王 瑞 低水高用 引水上山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63421.html 1 西吉县高山旱地变成冷凉蔬菜“公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