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80后作家刘汉斌的第二部散文集《阅草集》近日由宁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作为同学、好友,我由衷感到高兴,也为汉斌多年来贴着地面生活、贴着地面写作的这份执着与坚毅所折服。
在宁夏,刘汉斌是极具代表性的青年作家,无论是散文创作体量还是发表数量,在同龄写作者中都是屈指可数的。因其独特的写作视角与草木所生发出来的超越文体本身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这个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与庄稼朝夕相伴的西北农民,硬是为一株草、一棵树或一粒种子赋予某种特殊的使命与能量,让读者能体会到文章传递的温度与力量。著名作家石舒清老师对汉斌的评价:“刘汉斌的植物系列写作,使他至少在宁夏成了一个品牌。他的坚持是值得的,他的坚持是有效的,从《阅草集》这部散文集来看,他的系列写作可谓越写越好。”
刘汉斌被冠以多重的写作身份,“种子作家”“植物作家”……而汉斌并不喜欢这样被读者“归类”,在他看来,如果单纯从“种子”或“植物”出发,这样的写作不仅显得单薄,更是一个成熟的写作者试图规避的“陷阱”。
2014年,他的首部散文集《草木与恩典》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这是对刘汉斌植物系列写作的肯定,他也成为宁夏少数作品能入选该丛书的青年写作者之一。
汉斌始终坚持把“植物”作为写作的基本元素,系统读过刘汉斌作品你会发现,他试图营造一种庞大而枝蔓茂盛的植物世界。他在写作中为植物注入更多的元素,譬如生活的元素、情感的元素等,这是他深掘文学土壤,从而实现植物脉系向生命脉络的植入与渗透。
这种延展与渗透集中体现在散文集《阅草集》等篇章中,从《水稻》《青蒿》《脉络》《麦事》等不难发现,汉斌将植物完全“打开”,将生活的日常、矛盾、纠缠,甚至苦难、回忆,通过一株草层层打结,又选择在适当的时间节点抽空,还原生活的场景或真相,他对于细节的精妙处理以及对文字的把控和驾驭能力娴熟、老练。
当然,草木作为汉斌施展文学才情最重要的载体,如何实现从琐碎到系统,从单一到整合,是近年来汉斌着重思考并付诸努力的。很明显,他从最初井喷式的写作开始向多元化、系统化、生发式的方向转变,试图让一叶草生发出更多的旁枝和根系,生发出与人的情感、生活以及生命、困境等多元的思考。
散文《脉络》中,他从叶脉写到山脉,从山脉又深入到血脉,从局部到细节,从微观到现实,从山体到身体,这种转承恰恰考验的是写作者对文章深层次的把控与思考。又譬如《南湾:植物改变的事物》一文,作者通过榆树、白蒿、柳树这些惯常的植物,通过童年记忆与现实生活的碰撞,一些事物因人物、环境改变,而一些事物既是时间的见证者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者。当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又使得一篇文章具备更多的可能与惊喜,这恰恰是读者内心所期待的。
诚然,《阅草集》的出版,既是汉斌实现植物写作的又一次跨越,也是他贴着地面细耕深掘的丰厚回报。有理由相信,这个贴着地面生活、贴着地面写作的西北汉子能在他的“草木王国”中继续开疆扩土,实现草木的丰盈与繁茂。
作者简介:马晓忠,笔名北塬,宁夏隆德县人。宁夏作协会员,中国电力作协会员,作品散见《延河》《福建文学》《脊梁》《朔方》等刊物,出版散文集《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