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拥军永远在路上

本报记者 杨淑琼

7月29日一大早,武警宁夏总队吴忠市支队同心县中队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提着自家做的牛羊肉、馓子、油香……

这是马永红夫妇又来慰问官兵了。64岁的马永红是红军烈士马和福的长孙。马和福是我区党史上著名的革命英烈、英雄典范。1936年12月,红军在西征途中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马和福担任主席兼县回民游击队大队长。1937年2月,马和福被反动军阀马鸿逵逮捕,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同年4月英勇就义,年仅44岁。

马永红的家在距离同心县60公里的山脚下,每年“八一”,他都会早早来到中队为官兵们送去慰问物资,感谢他们为国防建设作出的贡献。“我之所以叫马永红,就是因为我是红军的后代,父亲希望我永远传承红色基因,永远不忘党和军队的恩情。”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永红与中队领导交谈得知,战士们迫切希望学习家禽养殖和蔬菜种植技术,于是他自告奋勇给战士们当起了义务“技术顾问”。十几年来,马永红教会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战士养殖种植技术,也感染带动了自己的家人。“这条拥军路,我会一直走下去,也希望自己的子孙未来能将这份工作接力下去,让爱国拥军的红星永远闪耀。”

同样受家风乡风影响的,还有68岁的医学系退休大学教授虎俊隆。

虎俊隆出生在彭阳县孟塬乡,这里曾是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宁夏时的主通道。虽然红军队伍只在孟塬乡停留了短短三天两夜,但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英雄战斗足迹和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在父辈们的讲述中,红色基因深深扎根在了年幼的虎俊隆心里。从上大学时,虎俊隆便开始痴迷于收集载有各类红色“记忆”的物件:红军长征时使用的器具、随身携带的物品、解放军颁发的各类勋章、奖章……四十多年间,虎俊隆辗转北京、沈阳、青海、甘肃等多地共收集2万余件红色物件。2015年退休后,虎俊隆回到他从小生活的地方——孟塬乡草滩村,用自己的积蓄筹划修复原本废弃的古庄院,挖掘当地红色故事、搭建红色展馆,又开辟出近40亩荒地种植红梅杏,当起了这片土地上红色文化和绿色产业的守护人。

在石嘴山市惠农区消防救援大队,提起“耿大娘”无人不晓。今年54岁的“耿大娘”名叫耿大君,1960年随父母支宁来到惠农区,以卖鱼为生。1993年,耿大君从电视里看到人民子弟兵不顾生命安危奋战在抗洪一线,当即捐款500元。从那时起,耿大君每逢“八一”前后,都会为惠农区消防救援大队的官兵义务送鱼、西瓜等。几十年来,从最初为指战员拆洗被褥、送物资,到后来讲家乡事、叙家乡情,“耿大娘”拥军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

--> 2023-08-01 本报记者 杨淑琼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84140.html 1 拥军永远在路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