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兄弟竞赛

本报记者 乔素华 实习生 陈逸德

2012年3月,泾源县7个乡镇27个行政村的1686户村民搬迁至灵武市郝家桥镇泾灵新村。

泾灵新村有两兄弟:一个是北村的温棚种植大户马宏亮,一个是南村的致富带头人马宏喜。

弟弟马宏喜开公司当老板时,哥哥马宏亮给弟弟打工。如今,马宏亮一人经营12栋大棚,年纯收入反倒超过了马宏喜。

贫困、生态移民、脱贫、乡村振兴……十多年间,马氏兄弟在这条赛道上乘风踏浪,奔向共同富裕。

为了摆脱贫困,1997年,年仅17岁的马宏喜前往外地务工。外出务工的队伍里还有长他4岁的哥哥马宏亮等同村村民。

2008年,马宏喜抓住机遇转型成为一名劳务经纪人,组织了一支10余人的队伍,马宏亮开始给弟弟打工,在区内外各大工地挥洒汗水。

从2011年起,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快推进生态移民工程,陆续将南部山区极度贫困地区的35万人搬迁出来,集中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地方,让百姓靠特色种养、劳务输出等摆脱贫困。

2012年3月8日,哥俩一起从泾源县搬迁至灵武市郝家桥镇,马宏亮在泾灵北村,马宏喜在泾灵南村。不久后,马宏喜成立了宁夏宏创劳务服务有限公司,组织南、北村村民外出务工。日子逐渐富裕的马宏喜不但购买了私家车,还在庭院里建起了新房。2016年,作为致富带头人,马宏喜被村民选为南村村委会副主任。

看到弟弟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马宏亮有股子犟劲,“我也要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2017年,银川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泾灵南村和北村搭建了34栋温棚,村民可享受小额扶贫贷款参与搭建温棚。为了让特色产业在村子里落地生根,南、北村村干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始搭建大棚。

继续外出务工还是在家门口种棚,马宏亮犹豫不决。一天,他敲开马宏喜的家门,想让弟弟帮忙拿个主意。“种大棚相对稳定,加上政府给予小额贴息贷款支持,收入肯定比外出务工强。”第二天,马宏亮就在搭建大棚协议上签了字。

种了一棚辣椒,第一茬收入4万多元,马宏亮乐得合不拢嘴。在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下,第二年,两个村的124栋大棚被村民一抢而空,尝到甜头的马宏亮又搭建了1栋棚。2019年,两村又建了249栋大棚,当年,两个村均脱贫出列。

2023年8月4日,室外温度35摄氏度,马宏亮依旧在大棚里劳作。

大颗的汗珠从额头冒出,马宏亮顾不上擦拭。今年,他有12栋大棚,雇了三四名本村村民帮工,才勉强能忙活过来。依靠产业,马宏亮买了汽车,盖了3间大瓦房,弟弟马宏喜家里有的,他家里一样不缺,还准备给儿子在城里买房。

马宏喜告诉记者,依靠特色产业种植,哥哥的年收入早已超过了自己。当初,东山村90多人搬迁至此,大家不比别的,“你家过得好,我要比你家过得更好。”大家都在比着谁家日子过得最好。

亲兄弟暗自较劲,两个村也在相互赶超。2022年,泾灵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181元,南村和北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村集体收入方面存在一点小差距。

“有差距,就迎头追赶。”8月4日,泾灵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冬生和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金锁异口同声地表示。

今年,银川市乡村振兴局聚焦城乡融合示范引领和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市目标任务,整合投入各类资金1.83亿元,协同打造6个城乡融合示范乡镇、6个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村和30个五大振兴特色村,泾灵新村等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村。

王金锁说,泾灵北村在继续搭建温棚的同时引进优质企业,稳定讯池、金仓、夏能、沃源犇洲等扶贫龙头企业,以“田园党建+产业+农户”模式,采用联建联营机制,建立健全各类专业合作社,通过种植设施瓜菜、蔬菜等增加村集体收入。

南村也不甘落后。马冬生说,今年实施了100栋温棚建设项目,进一步促进产业扩规提质,同时组建“共富联合体”,带动村民务工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 2023-08-08 本报记者 乔素华 实习生 陈逸德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84133.html 1 兄弟竞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