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要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着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强大文化正能量。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这些内蕴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经受住了历史和现实的考验,历经沧桑、永葆张力,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底气和来源。只有坚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丰富精神滋养、增强文化自觉,坚定团结奋斗,获得共谋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价值内涵,不断厚植文化自信的历史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能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彰显中华文化之美。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人们心田。要在大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铸牢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培养年轻人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等各领域。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让孩子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茁壮成长。另一方面,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育引导高校学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洗礼,在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过程中提升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在全社会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一方面,通过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举办各种展览、展示,让广大民众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与自豪;通过号召各地推出传统文化专题研学旅游,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遥远的国家记忆。另一方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嵌入社会各层面,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应用于城市雕塑、广场园林等公共空间,以中华美学精神彰显城市气质,避免千城一面;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掘和保护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激活村中“诗书传家”“耕读持家”等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乡村振兴持续提供强大精神文化动力。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广大青年是担当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坚力量,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将教育育人与文化育人结合起来,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加强价值引领,培养爱国情怀,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统一起来。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强化中华文明精神力量。要强化党的最新科学理论武装的宣传教育,推动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更好实现文化自信自强的代际接力,使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广大青年了解、热爱中国文化,更加爱党爱国、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要强化文化理论研究创新创造意识,在宣传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自强,发挥自身学科优势、资源优势,推动文化建设守正创新、焕发新活力,激发自觉投身党和人民事业的内在动力和担当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坚持胸怀天下。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之瑰宝,为人类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新时代新征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汲取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力量,兼收并蓄,挖掘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要更加开放地面对世界与时代,坚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性地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积极倡导构建文化多样性的人类社会。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建设当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时,要更加关注文化传播,更加发挥青年力量,提升中国国际传播的人文感与青春度。要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多种文化的交流互鉴,着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推介更多体现中国精神和文化精髓的优秀文化,用中国话语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和理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全面展现党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图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强化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创新发展是关键。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包容和共享中创新,在发展和整合中突破,建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执笔:田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