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青绿入画”青云湾

本报记者 张 唯

小流域治理让彭阳县脆弱的生态环境焕发新生。

9月20日清晨,虽然秋雨绵绵,但山西小伙王云新仍和几个朋友穿着雨衣登上了彭阳县西南部的青云湾梯田公园。站在观景台上眺望远处镶嵌于葱茏林带中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旱作梯田,拿着相机拍个不停的王云新直呼“来得太值了”。

“之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彭阳梯田花海的照片,当时就很向往。这次趁着假期和朋友一起到这里避暑,终于圆了看梯田的梦想。”王云新说。

像王云新这般的旅人,会为梯田的壮观和秀美所折服,但他们鲜少知道,在彭阳县境内,涵盖青云湾在内的一百多万亩梯田景观,是彭阳人民“纯手工”打造的结果。

这里40年的沧海桑田,被浓缩为一个词语,叫作小流域治理。

彭阳县属黄土高原干旱丘陵沟壑残塬区、宁夏中南部生态脆弱典型区,故而青云湾流域地貌以梁、峁、沟壑为主,地形破碎,治理前水土流失严重。“山是和尚头,缺水如缺油,风吹黄土走,大雨满山流”是当地流传的一句俚语,可谓是彭阳县初时生态脆弱的真实写照。

生态脆弱同时也是彭阳县贫困的根源所在。对此,彭阳县坚持不懈地改土治水、植树造林,以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动生态建设提质增效,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努力实现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目标。

“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青云湾流域累计人工造林2.9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1万亩,修建骨干坝1座,流域治理程度达到95%,是彭阳县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典范和缩影。”彭阳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锐告诉记者,小流域治理有个标准模式:“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即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湖草统一规划,梁峁沟坡塬综合治理,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配套,乔灌草种植相结合,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其中探索创立的“88542”隔坡反坡水平沟造林整地技术规程,则是在造林整地技术基础上,积极探索将改善生态环境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后续产业开发相结合的全新尝试。

近年来,彭阳县采取留白补植、乔灌间作、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协调搭配、彩叶树点缀增色等造林模式,实行规范化栽植播种,精细化抚育管理,有效提高造林绿化档次。特别是近4年以来,该县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实施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降雨量400毫米以上区域造林绿化工程等造林项目72万亩,先后建成孙阳、马掌和尚台等5000亩以上生态治理标准化示范区10个,造林绿化工程成活率、保存率均达到85%以上,苗木生长旺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明显增强。

在银川工作的马小娟,老家就在彭阳县。这几年,她回家看望父母时,发现老家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一年一个样儿。“这些年彭阳县山上的植被越来越茂密,不管是山桃、山杏、沙棘、柠条,还是刺槐、油松和云杉都长得很好。”让马小娟印象深刻的是,环境的向好,不仅让山鸡、野兔变得随处可见,就连较为少见的狐狸、豹、鹿、獾等野生动物也开始在这里安家落户。

如今在彭阳县,昔日的贫瘠生态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绿水青山正随着这里的生态图景变迁,转变为当地人民愿景中的金山银山。

--> 2023-09-26 本报记者 张 唯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91601.html 1 “青绿入画”青云湾 /enpproperty-->